(1)伤寒杂病论与张仲景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书,自林亿校刊遂分为二,殊失先贤之意,后赵开美仍合为一书,今复其旧,使后学知伤寒与杂证原非有二也。
全书经文,诸家旧本,或字有增减,或节有分合,或重出不书衍文,或正误各不相同,是集则以仲景全书为准,而参之各家以昭画一。
注:张仲景是汉代的人,距今有多年历史。一本书写出来发表,可以是个人图名声,自己出钱刊印的。但是想要一本书传承上千年,靠的就不是名声,而是它的功能了。只有这种经过长期历史检验,依旧被人们传颂的书,才能被称之为经典。
张仲景最开始的著作叫做《伤寒杂病论》。但是这部书在传承过程中,存在多次散失,和整编的过程。这与历史上多次战乱有关。在古代,对文化保持尊重的,首先是统治阶级,然后是有产者。而战乱则往往伴随着统治阶级的覆灭和有产者的轮替。这个过程中,他们保存的书籍也会出现散失。在恢复和平以后,又会有人根据需要,对这些书籍进行重新的搜集与整编。而那些没有那么大价值的书籍,自然是抗不过这种动荡,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徒弟整理的。但整理过程中,其实也散失了很多内容。后来有人在民间发现一个编撰本,里面有大量和伤寒论有关,但并不重复的方剂内容。应该是民间人士的学习笔记。删掉与《伤寒论》重复的部分以后,这部分内容简称《金匮要略》。
所以《伤寒杂病论》在传播过程,发生过多次散失,又被重新收集整编的过程。历朝历代对这本书都是重点照顾。清朝修的四库全书里,自然也要对自己重新整理,制定官方标准版的功能做出说明。这就是《医宗金鉴》里为何要给《伤寒杂病论》单独做序的原因。
(2)吴谦对伤寒杂病论编著的定位
伤寒论,金匮要略,法律本自井然,但系千载遗书,错误颇多,虽经历代注家,编次诠解,然各执己见,位置无常,难以为法,兹集伤寒分经,仍根据方有执条辨,而次序先后,则为变通,金匮门类,悉照林亿校本,而纲领条目,则详为分别,并不拘泥前人,惟在启发后学,足裨实用
一 经中凡错简遗误,文义不属,应该补删移者,审辨精核,皆详于本条经文之下,其有全节文义不相符合,绝难意解者,虽勉加注释,终属牵强,然其中不无可采之句,故另汇二帙,一曰正误,一日存疑,附之卷末,以备参考,金匮要略仿此。
一 书中辞精义奥,注释诚难,若徒向辞华,必支离蔓衍,无以阐发微言,是注惟期简易明显,发挥经旨,间或旁参互证,亦惟援引本经,不事虚文,用滋眩惑。
注:《伤寒杂病论》在传播过程中,本来散失了很多。后来通过《金匮要略》又补充回来一些。虽然不确定是不是张仲景原文的全部内容。但后世都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为该书的标准版。以这两本书为中心,各家做注解,写自己心得体会的不计其数。对内容的解读和理解也有很多派别。
在清朝官方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也会参考这些民间的著作来验证《伤寒杂病论》的原貌。主体部分大体上就是条目先后顺序有一些区别。对于解释部分,各家的理解与判断则差异巨大。
考虑到官方需要设立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标准版。所以把借鉴参照过程中收集书籍的很多观点也做了一个整理。对有问题的,存疑的观点加以解释和存留。除此之外,那些个人著作中单纯的是为了显摆自己文采好,没啥用的文字就都不予以收录。方便读者正本清源,不会被带偏。
()对张仲景历史贡献的定位
伤寒论,自成无己创注以来,踵之者百余家,金匮要略,自赵良衍义后,继之者十余人,各有精义,羽翼经文,然或涉浮泛,或近隐晦,醇疵并见,难以适从,兹汰其重复,删其冗沓,取其精确,实有发明者,集注于右,用资考证。
上古有法无方,自仲景始有法有方,其规矩变化之妙,立法成方之旨,各有精义,皆当明晰,兹于每方必审究其立方主治之理,君臣佐使之相辅,功能性味之相合,一一解于其后,即方中用水之甘澜麻沸,火之宜文宜武,煎之缓急,渍之迟速,服之频顿,莫不各有适病之宜,前人或置而不论者,必备录而详解之。
注:历史上对于伤寒论做注的有上百家,金匮要略虽然是宋朝以后才完善的,也有十几家注不错的。一部著作在这个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多个学派,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鱼目混杂。官方把那些重复的观点都精简成一种概念,相当于周期性的做学术整合。
在《*帝内经》创作的时代,对于理论讨论的多,但是具体操作的治病手段并不强调。没有针对病症的适用方,这就不利于医生开展治疗工作,传播医学教育。到张仲景这里,有理论也有方剂。让人一看就知道病怎么来的,怎么治,药怎么做,病人怎么吃,如何算是好了。如此,才有了医学进一步的兴盛发展与普及。这是张仲景的历史贡献。
(4)张仲景的方法论
是集伤寒,则首六经,次合病并病,次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次坏病痉湿??霍乱,次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次平脉辨脉法,此一书之次第也,首纲领,次具证,次出方,次因误致变,次因逆成坏,此一篇之次第也,首经文,次注释,次集注,次方药,次方解集解,其经文有缺误者,则加辨论于经文之下,以按字冒之,其与本条互相互发明,而非专论本条者,加辨论于本注之后,亦以按字冒之,此逐条之次第也,俾后学了然心目,易于融会贯通,金匮要略,序法仿此。
金匮二十五章,内有与伤寒文同者,十之一二,虽为重出,然亦间有义别之处,今将伤寒论中已有专注者,则不复赘释,其与本经切要者,必重加发明,以阐扬其旨。
古人姓氏,有传记详明者,昭昭可考,若仅书其字,则无从知其名矣,夫以其人竭虑殚精,久而泯其□,所不忍也,故于无考者,书其字,可考者书其名,以示不没其善之意。
注:张仲景的书编纂逻辑,是先根据人体的结构,以三阴经,三阳经的病变传播逻辑为总纲,分析病的来源,病如何影响到经脉的运行。然后在判断病的性质,对人体造成的病症反应,可以用哪些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落实到具体的病,先讨论病症,然后给出方子,再讨论治错了,治坏了该怎么办。
后世的学者,则也是根据这个结构,对具体的病症,方子,原理做出自己的解释。以此类推,逐渐发展起来。让人知道源头是什么,概念的创新,变化,谬误是从哪里出现,哪里产生。避免造成胡编乱造,扰乱源头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想要留名的,只有一个姓的,甚至完全没有留下记录的很多。只有极少数起到巨大贡献的作者,才有从其他历史侧面,书籍中能找到其详尽的介绍。从这个角度讲,能被官方收录的,哪怕只有一个姓的,也可以说明其观点算是有一些价值。只是本人并没有其他方面那么出名,之留下一行文字,以示后人。这就是历史检验的复杂性。
2、伤寒杂病论原序(1)张仲景对医生的理解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劳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悻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搓呜呼?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受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庸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被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意若游*。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木,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注:张仲景自己在伤寒杂病论的序中认为,上古时有很多神奇的医学故事,可以治疗王侯将相的疑难杂症,说明医生的神奇。所以自古以来,很多医生都是立志于上能够侍奉君王,追名逐利,下可以救助百姓,中可以让自己长寿。
但是医生之间为了得到豪强的青睐而互相竞争,攻击。只根据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吐槽别人来著书立说,却忽视了医学的根本。根上的问题说不清楚,表面的细节又能有多大的用呢?
不管是什么人,平时多么威名赫赫,只要一得病,都只能弯下腰来求医生和巫师来治疗。假如治疗不好,就只能等死。一泡*土,归于虚无。所以这个世界上不是充满了竞争,而是缺少好的医生。假如没有好的医生,不管一个人多大成就,都得白给。
那些因为仇恨同行,天天吵架的医生,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却天天看别人稍有名声就互相攻击。自己医术却不怎么样,这怎么可能有啥显赫的权势和名利呢?
进一步说,看到疑难杂症就犯怵,啥也治不好。退一步说,自己有病了也治不好。遇到问题啥也不懂,只能瞎猜乱试。天下的医生要都是这样,能有什么出息和建树呢?
(2)张仲景的初心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注:张仲景学医的起因,是因为当时他所在的家族受到流行病的影响,二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70%死于伤寒。在莫大的伤痛下,张仲景决定学医,研究如何治疗伤寒病。
他学习了《*帝内经》、《难经》,《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之后。自己结合实践经验,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总共16卷。
虽然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好,但是可以做到看到病,就知道它的根源,帮助人们能够快速诊断病情。相当于做了一个纲要。帮助人们理解病的奥秘。
()张仲景对于医学发展的期待
上古有神农、*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复,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注:张仲景认为,虽然汉代以前也有很多名医,但是他所在时代的医生,治病却不遵循规律,来治疗。而是以自己的治疗经验,狭隘的以方治病。有的时候能治好,有的时候治不好。不同的病人来,可能就只知道用这几个方子来治。
诊断的时候,脉也摸不准,病人的元气虚实也不知道。搞不清楚病的实质,就敢开药。这种人想要治好病,基本上是看运气。为了避免这种问题,通过伤寒杂病论的里六经辨证,建立诊断的思路。方便医生标准化的治疗,精准的诊断病情。这是他创作伤寒杂病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