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业内人中国电影仍然需要大片图vk5 [复制链接]

1#
少儿白癜风治疗方案

业内人:中国电影仍然需要大片(图)


杨采妮  徐峥  ◎ 特派 尹春芳/文 齐洁爽/图  上海国际电影节新浪潮论坛昨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两场活动,主题分别为“制造优质华语电影”与“华语电影青年制造”。在导演何平的主持下,制片人李烈、江志强、李少伟、王中磊以及新生代导演徐峥、薛晓璐、杨采妮、方文山等人分别从制片人和导演的角度切入,共同“把脉”华语电影。针对大片时代是否终结、华语电影如何“走出去”、青年导演如何可持续发展、观众趣味如何培养等热点议题阐述了各自看法。  话题1:  中小成本片兴起,但大片不能终结  前不久,导演陈可辛抛出的“大导演中心制在中国逐渐瓦解”之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与此相关的背景是,经过十几年商业化的运作,华语电影市场发展迅猛,然而票房“大户”并不是通常说的大片,而是中小型投资、导演全是“菜鸟”、不是现实题材就是喜剧的中小投资。大片定律失灵,市场也不再是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的“专卖店”。  在新浪潮论坛上,嘉宾围绕中小成本电影和大片的发展前景展开了讨论。星美传媒董事长覃宏仍力挺大片,“大制作的片子,是中国电影的脊梁,不能丧失。”这一观点也得到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总裁王中磊的支持。他认为,中小成本是电影创作的主流之一,但不能代表全部。“国产大片在行业里起到了行业标准的作用,代表中国电影水准。中小成本电影有优势,但一种类型难以支撑,不能以偏概全。”  曾为《当北京遇上西雅图》、《寒战》等片担任制片的江志强则以香港电影由盛而衰的经历提出了一种担心,“当拍片的成本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话题2:  华语片如何“走出去”  在国内电影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的同时,国产片的海外发行却日渐惨淡。曾成功将《英雄》、《霍元甲》等片推向海外的幕后推手江志强认为,类型的局限是导致华语片难以“走出来”的重要原因。  江志强分享了他对海外市场的认识,“中国电影在海外受到认同的就是功夫片、李小龙、*、李连杰。最近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海外票房很好。最近中国没有特别好的动作戏、功夫片,没有新的李小龙、*、李连杰出来,所以卖得差。”  王中磊对江志强的看法表示赞同,并进一步补充,中国片并不具有国际视野,老外只认功夫片,而近几年来中国的功夫电影拍得不好,面临人才的老化和流失,最好的武术指导都为好莱坞拍片,“外国人不了解我们除了功夫片还有其他电影。”  制片人李少伟又将问题归结到大片上,他说,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必须拍高质量的大片,“中国有能力做这样的大项目,将中国文化融合于其中,这样才是文化的输出。”  话题3:“逆袭”的青年导演如何“可持续”发展?  2013年第一季度的电影市场上演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洗牌”运动:电影票房过亿已经不能成为炫耀的资本,在《泰囧》、《当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片抬高门槛的推力下,过5亿元成为一部成功影片的新基准线,与此同时,以徐峥、赵薇、薛晓璐为代表的青年导演在华语电影圈崛起。前有“神迹”般票房成绩在前,以后如何“可持续”发展?  作为去年的“黑马导演”徐峥发言说,当你一旦有了话语权之后,需要从时代和产业的角度思考,创作者需要兼备市场和认同,无论如何始终要坚持自己要拍的电影。  凭借一部《当北京遇上西雅图》“逆袭”的女导演薛晓璐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她表示,自己等了四年才如愿把这部电影搬上大银幕,无论观众如何的反应,她都会一如既往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原创生命力和个人表达的电影仍是我的方向”。  首次担任导演的杨采妮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她认为,当导演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我2008年开始编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现在它能够上映,我很尊重市场的考量,但坚持和热诚很重要。”  标签:杨采妮 江志强 中国 徐峥 功夫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