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北大清华等国内高校师生在桂林某酒店就餐集体食物中毒。
9月6日,江西万安县对部分学校学生因食发霉、变质营养餐就医发布通报,餐饮服务公司法人和公司安全生产负责人被依法控制。
9月7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紧急通知部署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工作。
9月8日,北京开往武汉高铁供应40元盒饭竟发霉,旅客吃后上吐下泻。
中国古话“病从口入”,最近这样的事儿有点多。这是偶然的吗?哪些地方更容易发生食品污染导致的疾病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说吃出病了、闹肚子了、食物中毒了,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吃了被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污染的食物所导致的,这类疾病就是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s)。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但实际生活中还是会经常将这两个词混用。
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都属于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
世卫组织年曾发布“全球食源性疾病负担估算报告”,这是被污染的食物影响健康和人类福祉的最全面报告,全球哪里食源性疾病最严重呢?
报告评估,全球每年有多达6亿人或近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生病,其中造成42万人死亡。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最严重。该报告还指出,尽管五岁以下儿童仅占全球人口的9%,但他们却几乎占食源性疾病死亡的30%(约12.5万人)。
那中国每年有多少人“病从口入”?哪些地方又最多呢?
有理数整理了-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显示从年到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一直在上升。
这只是针对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情况。实际情况可能比统计的要多。根据WHO统计报告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实际发病数要比报告的病例数多~倍。
食源性疾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多数会表现为腹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吃坏肚子”。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也指出,腹泻病构成全球食源性疾病的一半以上负担。国家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传染性疾病每月都会公布“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分地区数据,这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的情况及差异。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其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年,全国31个省份均有病例报告,地区发病顺位变化不大,发病顺位居前的省份为天津、北京、浙江、宁夏和安徽,发病率最低的地区内蒙古、吉林和西藏。
再细化一点,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按发生地点分类,饮食服务单位、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食源性疾病导致的后果似乎更严重。一般情况下,食源性疾病发病率高,但致死率很低。但如果发生在家庭场景,情况似乎不太一样。
根据王霄晔等《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的数据,家庭是食物中毒事件及死亡发生的主要场所,其食物中毒事件数及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及死亡总人数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7.76%(/)。
9月7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紧急通知部署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坚决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师生健康安全。”这个紧急通知可不是无缘无故发布的,每年9月都是学校食源性疾病高发期。
6月-9月一直是食源性疾病的暴发高峰期,学校刚好7、8月放假。有分析认为,9月份天气逐渐转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放松了对食物中毒的警惕,而此季节食品又易发生污染,且腐败变质后感官异常的表现不明显,一些食品原料如马铃薯、豆角等自然毒素含量增加,一旦食品加工不当就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类情况的发生。
数据新闻编辑:汤子帅
实习生:全思凝
新媒体设计:陈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