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说中医中医传承法脉相传王守富专栏潇湘 [复制链接]

1#

中医药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法脉相传,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日益光辉灿烂,得益于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博大胸怀,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在传承中发展,在争鸣中求精,推动中医药事业日益壮大,走向世界!

各有千秋的中医流派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医家学术主张或学术观点不同,研究的角度与方法各异,以及研究者的哲学观念、所处地域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在战国时期已形成了医经、医方、神仙、房中四个不同的“学科”,在“学科”中又有不同的学派,如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等,但没有著作传承下来。汉代中医学体系初步确立后,经过不断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基本完善,随着学术争鸣,学派也纷纷呈现,并各具特色。认同度比较高的流派如下:

伤寒学派:专门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的辨证论治及处方用药心得的学术群体,其代表人物王叔和、孙思邈等。

河间(寒凉)学派:阐述发展火热病机、主攻火热病证治疗的学术群体,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河间刘完素创立,创“火热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治疗多用寒凉药物。

滋阴(丹溪)学派:在医学理论上,把外感火热引向内伤火热,主张滋阴降火,以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享(元代)为代表。

易水学派:以研究脏腑病机和辩证治疗为中心的学术群体,其代表人物有易州张元素等。

补土学派:以研究脾胃内伤病机与治疗的学术群体,提出“脾胃论”,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

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防治规律为主的学术群体,明代吴又可开创,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中坚。

攻邪(下)学派: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思想,由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金代)为代表。

汇通学派:主张中西医学汇聚贯通,代表人物有王宏翰、张锡纯等。

尤其是伤寒学派,始于晋唐,成于宋金,盛于明清,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外感热病的辨证诊治体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道至成的中医学说

中医学说是指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由医学家提出的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一般认为,中医理论体系在四大经典中已经建立,后世医家对其中的某些观点、理论从不同角度、侧面补充、修正、发明,形成了各种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即中医理论学说,主要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脾胃学说、命门学说、痰饮学说、瘀血学说、形神学说、情志学说、体质学说、升降学说、气味学说、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等。

比如,脾胃学说。脾胃学说是研究脾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证治规律的学说。《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基础,在生理功能方面论及三部分内容:脾胃主水谷精微之运化,脾胃为血气化生之源,脾胃主肌肉而兖养四肢百骸。特别突出脾胃的重要性,形成了寒热虚实辨证大纲,提出了治疗法则,以针刺治疗为主。同时,强调饮食要寒温适中,预防脾胃疾病。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基础,其“四季脾旺不受邪”比《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更具体,为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其辨病别证,常以胃气盛衰来把握病情,作为辨病机、定治则、决预后、推生死的重要依据。治疗上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其要务。

钱乙阐发小儿脾胃生理与病理,从辨证、立法、制方等突出脾胃的重要性,对李杲影响大。许叔微将脾胃分别称为“胃气”与“脾元”,详论其生理功能,并以胃气有无判断疾病的预后。孙兆提出“补肾不如补脾”。陈自明论治妇科疾病重视脾胃。张元素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脾胃虚实病症,提出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降、宜攻的原则。李杲师从张元素,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纽,脾胃内伤则百病由生的观点,总结出益气泻火、升清降浊治疗脾胃内伤病大法,创立补中益气汤等,标志着脾胃学说基本形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