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浅解第二回原文第6条 [复制链接]

1#

《伤寒论》

《伤寒论》传承千年,外感病求于伤寒是中医人的共识,历代医书凡是涉及外感病的,伤寒经方肯定是占绝对的主要地位,就算是《温病学》如果读不透《伤寒论》也是无法全面掌握其精髓的,因为温病本就起源于伤寒。

伤寒论中的记载的方被简称为经方,经方有2个特点,第一疗效明确,只要是辨证正确的用上对应的经方那就肯定有效;第二组方的药味简单而且价格低廉,非常适合特殊时期或者药品物资相对不充足的情况下使用。

我将《伤寒论》的原文及方药直接整理好,原文顺序按照《伤寒论讲义》第五版教材来编排,便于查阅。祝各位同道医道精进!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此条文对后世的温病学有着极大的启发,早在年前张仲景就已经能分辨出狭义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太阳中风有发热,但无口渴,而且恶寒。

太阳伤寒可有发热也可不发热,但也无口渴,并且恶寒。

口渴、不恶寒是温病的主要鉴别要点,从伤寒的观点来看最初发病是否有恶寒,是否有口渴其实是很重要的体征,可惜因为西医比较重视客观指标,对于患者主观感受的重视程度相对低一些,这方面资料比较少。但是作为中医对于病人的主观症状要多重视,不要光盯着检查报告开药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