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曝光 http://m.39.net/pf/a_5131646.html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点:
1、形态结构:
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
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
⑴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⑵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⑶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
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第一节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供6种,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大肠埃希菌。其主要表现在:
①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并能为宿主提供一些具有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物。
②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机会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正常菌群:肠道外感染)
③有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肠胃炎。(特殊菌群:肠道内感染)
④大肠埃希菌在环境、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指标。
一、生物学性状
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产气。IMViC试验(吲哚生成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利用试验)结果:++--。能产生大肠菌素。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
①黏附素:使细菌紧贴泌尿道和肠道细菌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蠕动作用而被排除。
②外*素
2、所致疾病
①肠道外感染
大多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
败血症:大肠埃希菌是从败血症病人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G-菌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是小于1岁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因子
泌尿道感染:病原菌来自病人肠道(上行性),占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见(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②肠胃炎
■肠产*性大肠埃希菌(ETEC):
婴幼儿、旅游者腹泻,与霍乱功能相似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成人腹泻,与菌痢相似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婴儿腹泻(水样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
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综合征(HUS)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
婴儿腹泻(持续性)
第二节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人类是其主要宿主,灵长类动物也是其天然宿主。
一、生物学性状
①G-的短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营养要求不高
②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迟缓发酵乳糖(一般3~4天)外,均不发酵乳糖。在S.S等选择培养基上呈无③色半透明菌落。
④动力阴性,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
⑤志贺菌有O和K两种抗原,O抗原是分类依据,借以将4群和40余血清型(包括亚型)。
A群——痢疾志贺菌(10)
B群——福氏志贺菌(13)→我国最常见
C群——鲍氏志贺菌(18)
D群——宋内志贺菌(1)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㈠致病物质:
包括侵袭力和内*素,有的尚能产生外*素。
㈡所致疾病:
①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我国常见的主要是福氏志贺菌(B群)和宋内志贺菌(D群)。
②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
③志贺菌传染几乎只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④志贺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经过1~3天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常有发热、腹痛、水样腹泻,约一天左右,腹泻次数增多,并有水样腹泻转变为脓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疼痛等。
④急性中*性痢疾常见于小儿,常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症状。急性细菌性痢疾与10%~20%的病人可转变为慢性。
㈢免疫性:
抗感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性IgA,病后免疫期短暂。
(四)微生物检测
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
第三节沙门杆菌
根据DNA同源性,分为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
沙门菌中少数血清型是人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宿主范围广泛,部分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或败血症,动物感染大多无症状或为自限性胃肠炎。
一、生物学性状
1、G-菌,有鞭毛,除个别外周身都有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胞。
2、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SS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均产酸产气。
3、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有表面抗原。功能上与大肠埃希菌K抗原类同,一般认为它与*力有关,故称Vi抗原。(伤寒杆菌Vi抗体的检查可用于调查带菌者。)
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差。
二、致病性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型尚能产生肠*素。
1、侵袭力:能侵袭小肠粘膜
2、内*素:
3、肠*素:
■所致疾病:
传染源为人和带菌者,后者在沙门菌感染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肠热症:
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严重者有出血或肠穿孔等病发症。
2、肠胃炎(食物中*):
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
3、败血症:
经口感染,经肠道入血,败血症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不明显
4、无症状带菌者:
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1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
三、免疫性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特异性体液抗体有辅助杀菌作用,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的sIgA有关。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四、微生物检测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测定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1、标本采取:
■肠热症:1W取血,2W取粪便,3W取尿液,1-3W取骨髓液
■食物中*: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
■败血症:血
■带菌者:粪便
2、分离鉴定:
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定
3、血清学诊断
肥达反应(Widal)→(问答:试述肥大反应原理及其判断)
■肥达反应:
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原理: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方法:
试管凝集法(定量)
当TO≥1:80,TH≥1:,PA、PB均≥1:80才有意义
■动态观察
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临床意义
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抗体(IgM),H抗体(IgG)
O、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只有O升高而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
①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
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五、防治原则
目前新一代疫苗为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
肠热症目前使用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