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3.html眩晕是中医症状,眩晕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眩指眼花或眼前黑蒙,视物模糊;晕系指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不定,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眩晕病名,首载于《内经》,实证有“木郁之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虚证则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的论述。《伤寒论》中张仲景首次提出因痰致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两宋时期将外感和内伤病因分开;金元时期提出因虚治眩;明清时期,提出因血瘀致眩晕。随着对眩晕认识逐渐加深,临床治疗的思路也不断被拓展。
、
水饮停聚
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是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方中泽泻除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
2.《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中提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此为水饮停于胸膈间。
3.《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8条:“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方中葵子通窍利水,茯苓淡渗利水,则湿去阳通,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故眩晕可除。
4.《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阳虚饮停
1.肺气虚:《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2.脾阳虚:《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临床表现为眩晕,胸闷呕恶,身重倦怠,嗜睡耳鸣,甚则天旋地转,不能坐立,脉沉紧或濡滑,苔白腻。治宜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3.肾阳虚:《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瞷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外感风湿,郁而化热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浊邪上逆
1.阳明热盛:《伤寒论》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伤寒论》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治宜泻下实热、荡除燥结,主方大承气汤。
2.少阳风阳上扰:《伤寒论》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临床表现为眩晕,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不欲食,呕吐,舌苔薄白,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清泄胆热,主方小柴胡汤。
针刺方法
《伤寒论》条:“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伤寒论》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文/马晴
审校/赵曦彤
编辑/付海超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