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杂病论之灸法理论一 [复制链接]

1#
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4475491.html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尽管关于针灸的条文不多,但是其中《伤寒论》载灸疗7条,《金匮要略》2条,重复出现2条,实为7条。

对《伤寒杂病论》灸法的辩证应用,归纳为温阳散寒,温阳复脉,温经散寒,温阳举陷,温经回阳,温阳散寒通脉,回阳救逆.张仲景用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证候.三阴证候,正虚为主,多表现为里虚寒证,故治以灸法,以取温阳散寒之功.

张仲景在灸法理论中提出了阴证宜灸,同时也提出阳盛阴虚忌用火灸等灸法禁忌证。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以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尽管针灸条文不多,其用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阳衰阴盛证。

(一)强调三阴宜灸

《伤寒杂病论》:病在三阴经,虚寒病证,阴阳之气衰弱证候,宜灸;

邪踞三阳,正气未衰之实热证候,宜针;

故确立了“病在三阴宜灸,病在三阳宜针”的针灸治则。

张仲景治病遵循一般规律,但并不拘泥,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本为三阴病证,宜灸,而病属阴伤血滞,瘀腐成脓,故用刺法以疏通血脉,调畅气机。

总体上说,《伤寒杂病论》注重灸法的温补作用,但具体的用法却各不相同。

1.助阳抑阴: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阳虚阴盛,内服附子汤温经散寒,外用灸法以助阳抑阴,后世灸大椎、膈俞、关元等穴。

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云:

“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渴。

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

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

经日: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与附子汤,温经散寒。”

2.温肾通阳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虚寒吐利,肾阳势微,心气衰竭,而脉不至,急灸足少阴经,温补肾阳以通阳复脉。

后世多取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3.回阳救逆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故绝或无脉之亡阳证,可灸关元、气海,培补元气,回阳救逆。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云:“脉微厥冷烦躁,乃亡阳急证,汤药常不及救,灸法或可济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