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郝万山讲伤寒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923751069276084&wfr=spider&for=pc

中医在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引发人们对中医理论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且与治疗传染病有关。郝万山的讲解颇为生动、仔细,引人入胜,不仅中医学生,连许多中医爱好者也都喜欢看。以下诸篇笔记,就是来自郝万山讲伤寒论的教学视频。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人,即今天河南省南阳地区的邓县,被一致认为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家。

当时,由于天灾和战争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张仲景二百多口的家族都死了三分之二,其中的十分之七死于伤寒病,即传染病。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使他有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并有机会收集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和方法,才写成了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

一,承前启后

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为两大门类。一类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

在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里,记载了东汉以前的医学著作,包括医经七家和有经方十一家。

比如《*帝内经》就是一部医经,它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基本的治疗大法。

"经方"是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是经过验证有效的方。

医经只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只是经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

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与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

所以,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是张仲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的奠基人也是张仲景。

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医圣之路

在《太平御览·何颙别传》中记载了张仲景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向心理学家何颙求教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

何颙看人的眼光很准,曾判断曹操是平定乱世的人。何颙对张仲景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他指出,张仲景善于深思熟虑,不喜欢张扬,可以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这也可看做是医生的素质要求标准。

张仲景最初是跟他的同乡张伯祖学医,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中记录了他的学医经历:"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是从明末开始。公元年,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里写道"称仲景曰圣"。

当时在南阳城东,农民挖出了一块刻有"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的石碑。作者推断这是明朝末年的人给他立的,而非真的是晋末南北朝的文物。

由于古时有以官职或者任职地为人物代称的习惯,所以医学界就以"长沙"作为张仲景著作,或者其人的一种代称,如《长沙用药十释》、《长沙药解》、《长沙方歌括》、《长沙证汇》等。

三,《伤寒杂病论》的整理

在公元年前后,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残卷进行收集、整理、编次。由于内容不全,把它改名为《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

宋代开始系统整理经史子集,国家校正医书局刊印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

使宋版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仰仗于明代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当代又有以刘渡舟教授为首的所写成的《伤寒论校注》,该书成为后世《伤寒论》所依据的底本。

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从一堆虫子吃过的、残破的竹简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推测其中卷下卷是《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的摘录和妇人病方面的摘录。

于是,国家校正医书局将其中下两卷重新分上中下三卷,仍然把它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刻板发行。

因此,《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伤寒杂病论》在后世传播中分化而成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