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蛇胆有止咳化痰的功能,为了治疗咳嗽痰多,彭先生一次生吃了6个蛇胆,没想到几天后出现严重的黄疸症状,到底是怎么回事。医学指导: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黄开红生吃6蛇胆暴发黄疸性肝炎秋风起,三蛇肥,秋天是吃蛇的好季节。天气越来越干燥,呼吸系统疾病高发,30多岁的彭先生痰多咳嗽好长一段时间了。听朋友说蛇胆有止咳化痰的功效,特意买了6个蛇胆回家,混着温水生吞下去。过了两三天,他开始疲乏、厌食、眼黄尿黄、尿量减少、皮肤出现一些血点,且症状逐渐加重,到医院就诊发现是重度黄疸性肝炎,且伴有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必须立即抢救。在中医院神经科、消化科、肾内科等多个科室合作下,经过两周的抢救,配合护肝药物和透析疗法,彭先生的病情才逐渐平稳。蛇胆中毒物寄生虫是肝脏杀手很多广东人在秋季温补时节喜欢吃蛇肉、蛇胆,不少“猛士”喜欢杀蛇后取胆生吞,或用白酒兑生蛇血、蛇胆汁,殊不知其中隐藏着诸多危险。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黄开红介绍,蛇胆中含有胆盐、胆酸、胆红素及氰化物等毒性成分,还有肝吸虫、裂头蚴等寄生虫,生食后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据统计,广东地区肝吸虫病的感染率约占全国的50%,这与本地人生吃淡水鱼肉、鱼胆、蛇胆等习惯密不可分。海产品带有伤寒杆菌,生吃易引发急性肠炎腹泻、伤寒、副伤寒等疾病;淡水产品寄生虫较多,在河流中还易受重金属、粪便污染,更应避免生食。严格来说,生吃动物的内脏和肉类都是很不好的。”黄开红指出,彭先生这样生吃蛇胆会带来两大隐患:一来会感染寄生虫,其中肝吸虫容易寄生到人的肝胆道系统,幼虫生长过程中会分泌排泄物,引起黄疸、胆管炎症甚至胆道肿瘤;裂头蚴还会钻入脑部、肠道等部位损害相关脏器功能;二来胆酸、氰化物等毒性物质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由于免疫系统对蛇胆中的毒性物质难以辨识,在其抵抗蛇胆蛇毒的同时,也会杀伤自身的肝细胞,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中毒性肝炎,病情较重的短期内即出现肝功能衰竭,此外对肺、肾、血液系统等都有危害,抢救起来非常麻烦。“好在彭先生就医及时,加上还比较年轻,总算捡回一命,但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由于肝肾细胞损伤后不能完全恢复如初,病人会留下肝硬化等后遗症。”黄开红补充道。蛇胆不主张生吃黄开红医师强调,中医上认为蛇胆具有清肝明目、补肾壮阳、止咳化痰等诸多功效,但绝对不提倡生吃鱼胆、蛇胆。即使是经过白酒浸泡、腌制、捣碎、蒸煮或用药处理过的蛇胆也不能吃得太多,因为毒性物质仍有残留,寄生虫不能保证完全杀灭。许多人误认为将蛇胆连同白酒一道吞服就能起到杀菌等作用,但在不刺破蛇胆的情况下,即使是用高浓度白酒浸泡也不能消灭胆汁内部所含的病菌,反而会促进胃肠道对胆汁的吸收,加剧毒副作用。黄开红医师提醒,常生吃淡水鱼虾的人,应经常做大便检查作为预防,查看是否有肝吸虫存在。驱虫药不能乱吃,可能会造成肝功能损伤,要严格监控。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在服用蛇胆后中毒反应不一。口麻、呕吐、腹泻、疲乏、厌食、黄疸等症状是肝功能衰竭的早期表现;尿量逐渐减少则预示肾功能衰竭。若氰化物含量较高,吃后一两个小时就会出现中毒症状,也有人吃过以后并没有任何不适。有的中毒者若本来就有肾功能受损,则更易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寄生虫在胆管内的潜伏期较长,一两个月到半年才出现症状都有可能,早期主要表现为轻微的肝区不适、厌油腻等,严重的则会诱发胆道肿瘤。一旦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入院治疗,将自己的病史告知医生,以免延误抢救时机。来源:南方都市报(nd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