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体现阴阳气之多少 [复制链接]

1#

《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体现阴阳气之多少(一)姜建国

★主审:曲夷

★编辑:寇本沧

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姜建国名医工作室负责人,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姜建国教授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徐国仟、李克绍教授,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30余年,先后提出20余项新观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6部,其中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伤寒思辨》、《伤寒析疑》、《伤寒论释难》、《伤寒论品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伤寒一得》等学术专著。因观点新颖,立论独特,在伤寒学术界颇具影响。

近来阅读了“中国中医药报”(年8月18日)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体现经方发展史”(简称“史文”)的研究文章,在颇受教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尤其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位序问题,提出一点浅显的见解,以就正于同道。

1对“史文”有些提法的认识

“史文”的主要观点是,“经方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伤寒论》六经是用八纲归类的疾病症状反映的总结,不是脏腑经络的六经”,“半表半里概念的提出是六经形成的关键”,“《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是经方的发展历史决定的”等等。针对这些提法,分析如下:

1.1“史文”认为,《伤寒论》六经与《汤液经法》相关,而非经络或脏腑。“六经”是后世伤寒注家的习惯提法,实际上是“三阴三阳”。至于有的注家用经络理论阐释六经,其局限性早有共识,清代医家徐灵胎更有批判。但“史文”引证徐氏“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的说法,力图证明六经与脏腑经络无关,“经方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却无疑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很难想象,徐氏抛开经络脏腑是如何看病的。做个“不必分经络脏腑”的中医虽然可以“治病”,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中下工而已。用徐氏本来错误的说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其结果不言而喻。其实,《伤寒论》的确与《汤液经法》相关,但也不必以此否定其与《内经》的关系。

1.2“史文”为了否定《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甚至提出仲景自序的“撰用《素问》、《九卷》”等语,属王叔和所加,而非仲景自撰。《伤寒论》序的真假问题,有争论,无定论。退而言之,即使有充分理由证明是王叔和所加,也不能否定《伤寒论》与《内经》的渊源关系。“史文”在论述中不是也引用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阴阳气多少之异及《素问·热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的理论,并以此证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位序是指经络的传变顺序吗?

1.3“史文”否定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进而肯定六经的构建与八纲辨证相关。其实,从来没有人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经络脏腑辨证,当然它也不是八纲辨证。但是,也很难否定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辨证息息相关。如果只承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相关,与经络脏腑无关,别的且不说,试问:“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的“脾家”,如何理解?我们都推崇八纲辨证,但不能以此否定《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否定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何况《内经》中论述了大量的“八纲”内容。

1.4“史文”引用97条以证明“半表半里”,尚缺乏说服力,因为97条并不能证明半表半里的问题。至于说“张仲景所指的半表半里病位”,“它包括了许多脏腑,所以说脏腑相连”,显然太过牵强。因为“脏腑相连”不是包括“许多”脏腑的意思,是讲脏腑之间关系的。具体说来,是少阳胆邪“涉及胃肠”(“史文”语),否则不会说“故使呕也”。“史文”引用97条意图证明半表半里,反而恰恰证明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离不开经络脏腑,仲景讲“脏腑相连”,本身就说明他并未摆脱经络脏腑去阐发六经辨证。

1.5只有条的“半在里半在外”,伤寒注家成无己引申为“半表半里”,对此尽管有异议,尚说得过去。但“史文”提出“证候的病情属阴寒虚,病位在半表半里者即是厥阴”,将厥阴也列入半表半里,缺乏《伤寒论》原文为证。《伤寒论》原本没有的东西,容许后世的研究者研创,但若硬是将自己研创的东西说是仲景的原意,就有问题了。另外,“证候的病情属阴寒虚,病位在表者即是少阴”,也缺乏具体的证据和论证,令人费解。

1.6“史文”认为“半表半里者,治不能用汗法,亦不能用吐下,只能用和法,因此,半表半里概念是长期临床实践的产物”,有本末倒置之嫌。因为《伤寒论》的少阳病之治、柴胡汤之用,仲景并未提什么“和”法,相反治表的桂枝汤有“小和之”、治里的承气汤有“微和胃气”的说法。也就是说,关于半表半里治以“和法”,是六经辨证之后的医家归纳总结的,仲景并未提及(成无己首先论及)。至于为什么少阳与厥阴分别位序于阳病阴病之末,“史文”认为是因为半表半里概念发现得较晚,所以排在末位。并且说“正是由于张仲景与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病位由二变为三,才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实,从三阳理论的渊源而言,是先有的太阳和少阳,后有的阳明。研究任何问题,应该溯本求源,进行逻辑分析,仲景既然运用三阴三阳理论构建六经辨证系统,就一定要先搞清三阴三阳的源流。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