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杂病论勿治之 [复制链接]

1#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汗之后,复下之,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久久小便必自利。

27条跟28条都是在讲一个勿治的学问,勿是不要治,不要加以干涉的意思。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就是在治疗一个病人的时候,可能用过发汗法,可能用过吐法,可能用过泻药,可能这个病人有失血,比如说这个病人可能是刚好是产后,月经后或者是流过鼻血,或者是亡津液。就是当我们用下法或怎么样,这个人的津液就会受损(大汗也会伤津液)这些病人在治疗的过程里,受到了这些损害,虽然把他的病也治得差不多了,可是这个人已经受过这些治疗过程的创伤了,那这个创伤要不要处理呢?张仲景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也就是如果他身上的病邪已经离开了。期间可能你用了麻黄汤发了大汗,但是现在人被发的很虚,津液也没有了,但是至少他邪气已经赶走了,那你要去看,他是不是真的身体已经可以不用处理了,稍微把一下他的脉,看一下这个人的脉是不是“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其实有很多讲法,如果同学自己平常有在把脉的话就不会这么困难,因为如果脉已经回复到你平常没事时候的脉象,那就是可以了。或者是把一把有没有上焦脉跟下焦脉(尺跟寸)它的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者是左手的跳法跟右手的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形状、大小、强弱都差很多,寸关尺差别太大,或者左手跟右手差别太大,那就代表他的身体里面,阳跟阴还是互相冲突分裂的,这样可能要继续用一些挽救的措施。

如果把到的是浮中沉,左右手,脉象都有一个共同的调子,好像他身体里面的每一个部位都已经有一种共鸣的感觉,脏跟脏之间它的跳法都有共通的调子在里面的时候,那就代表他的身体已经正常或者是健康的能量运作已经开始发动了。

这样的话,就算他的身体有什么损伤,你也不用医他了,让他喝一点稀饭,多休息,他的身体正常的运作会帮助他疗愈他自己,所以在这里不要太过尊重病人,又给他加什么东西。

“阴阳自和”还有一个讲法就是,摸他的皮肤是有一点湿润的感觉,但不是出汗。因为人如果阴阳不调,皮肤会完全干掉的。那皮肤有一些湿润的感觉,嘴巴没有很渴(其实生病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渴,但是没有渴到很烦躁的那种渴,就是嘴巴还不干)你问他如果你要吞口水,还会有口水吗?他说还有,那这样就好,因为有口水就代表你的气已经上得来了。所以嘴巴还有口水,皮肤有一点湿润感,这也是阴阳自和的象征,有了这些象征之后,你就不要去医他。

张仲景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这一条跟下一条讲的是个很类似的现象,下面一条他讲,大汗之后,复下之,就是发了汗之后,然后又用了下法。这个发汗之后复下之不一定是医坏,因为有的时候我们表邪用汗法发掉,发完汗他还有一些残余的邪气转到里面变成阳明证了,所以要用下法,他可能是一连串的,不一定是误治。

但即使他不是误治,在这个过程里面,病人又出了一身大汗,又狂拉了一堆大便,他的津液能不伤吗?当然是津液受损很多,身体的水分很不够了。在经过了这样一个疗愈的过程,如果这个病人跟你讲,我好久都没有尿了,那你应该怎么说?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因为津液已经受了那么多损伤了,所以要等身体自我疗愈的机能回来,肠胃重新再吸收水分,再慢慢变成津液,然后再慢慢转输到它该去的地方,然后才有尿,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张仲景说这样的疗愈过程之后,如果他不太能尿出来是因为“亡津液”,因为他的津液跑掉太多了,所以“勿治之,久久小便必自利”就是你不要医他,不要做什么干涉,再等等看,之后小便就会回来了。

宋本是写“后小便利者,必自愈”,就是等到之后,他小便回来了,他的病就都好了。

这两条的意义在哪里呢?这是个身为医者很容易鸡婆的地方,比如说,当我医一个病人,医感冒折腾了两天,总算医的差不多了,然后他说,哎呀,我尿不出来了,结果你一听就觉得,又有可以开药的机会了,然后给他吃利尿药。那这不是害死人吗?他已经津液损伤两次了,再吃利尿药,损伤第三次,这个人还能好吗?所以这是张仲景在提醒我们,医生不可以多事到破坏到他人体自然的疗愈机能。

像“阴阳自和”这里,看到这个人失血流汗又拉肚子,已经很虚了,如果你在这个病人处于自我疗愈的阶段说,你现在血虚,阴虚,所以我们来补血滋阴,地黄、石斛、麦门冬、然后玉竹、西洋参开下去,病人会得到你的滋养吗?对不起,不会。

因为我们身体要重新恢复运作,这个微微的阳气要走通你的全身,达到疗愈的效果,这个时候很怕阴药把它浇熄的,这时候给他滋阴,就会把生命原来可以走通的那些自我疗愈的能量,纠缠到没有办法自我疗愈了。所以这个人时候如果你因为他之前损耗津液,而随意的投以滋阴的药,会把那病人害死。所以在这些疗愈的过程里,有几个点你必须要沉得住气,不要做过当治疗。

所谓的过当治疗,就好像西医说杀癌症要化疗一样,可是化疗对人体有很多其他的损害。同样的,在中医的世界也是有过当治疗的,所以张仲景写这两条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这两个点是有一天你的医术比较熟练了,很容易手痒,发生过当治疗就在这个地方。现在大家医术都很烂,能够用麻黄汤发汗就已经不得了,没有办法顾到那么多,所以现在还没这个风险,可等到大家已经很熟练之后,就开始会有过当治疗的问题发生了。

所以在这里希望同学把这两条消化的长长久久,就算以后有一天大家医术好一点了,也不会忘记的原则原理。

我觉得25、26、27、28这几条,大概都是第一遍读《伤寒论》保证读完就忘了的,至少我读到第三遍,第四遍都还觉得我会读完就忘。所以还是要靠以身相许,把自己交给《伤寒论》,预定在30年内可以读它遍,那样就不会忘了。

我听同学说过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就是有一位医者,小时候是脾肿大的病,他只有小学毕业,自己在家读《伤寒论》读了30年,现在我们认识的很严重的绝症他都处理得非常好,他身边有些帮忙的助理都是些什么癌症的人,都被他医好了,然后就在那边继续帮忙。他就是用一些《伤寒论》很普通的药,可以治到很重的病。那个人只是小学毕业,也没有办法去拿什么中医的学位,但他就是跟《伤寒论》做了30年的朋友,医术好的不得了。

只要我们肯跟《伤寒论》好好的做朋友,总是会有用处的。不要因为倪海厦比较有名,所以就认为世界上只有倪海厦,不是这样的。像我们这种乡下的地方一样有很厉害的经方医师,只是看大家自己要不要跟《伤寒论》做朋友,我也只是读了七八年的《伤寒论》而已,所以医术还尚称浅薄。可我觉得读《伤寒论》最有快感的一件事就是,即使是读到像今天我们学到的这些最无聊的条文,都会在读过它之后,发现自己开药的医术有变好,每读几条就会进步一点。这是个慢慢修炼的过程。

如果要变成那种天下万病包医的境界,可能真的要读30年《伤寒论》,因为有些方没用几年就忘记它的存在了,那这里面东西很艰难吗?其实也不是很难。我在跟同学写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多表达都已经很浅白了。

我《伤寒论》读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还是处在完全不能上手的状态,所以同学如果现在是第一遍读《伤寒论》的话,我想也不能期待太多。但至少这种东西,多学几条有多学几条的好处,家常的感冒总会越来越处理得好,如果能够因此跟《伤寒论》变得的交情更好,然后读它20年,30年,会有更神奇的经验的。

因为不论现在有一些名医,还是古代大家,可以医很多绝症的医生,其实他们也就是抓着一本《伤寒论》然后一直在摸索它的,所以大家的底子都是同一本基本功而已,只是看我们愿意花多少感情跟力气去使用它,去开发这本书的可能性而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