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pf/mipso_7465523.html6.22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3.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麻各半汤
上次讲到桂枝加附子汤,那本来今天是要来看医案的,然后再来看桂枝去芍药汤的医案,可是呢,今天我这个教法要做一点更动,今天我想要快快的把从桂枝去芍药汤到后面的那个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次就把它全部带一遍,也就是所有的那个,本草跟药方的结构的这个细部说明呢,我们留到下礼拜再讲,因为这个地方的条文啦,如果是分开来像我们之前这样子慢慢的讲的话,我会觉得不太能够读到张仲景写这几条的笔法的滋味,我们这几个所谓的各半汤哦,就是桂枝麻*各半汤,桂枝二麻*一汤,以及桂枝二越婢一汤,这几个方的条文,以及中间夹杂的其它的条文,我想要一起带一下。
然后呢,让同学比较熟悉这个张仲景的笔法之中所蕴含的一种想法,而当我这么教的时候呢,其实对于同学来讲,我想是比较虐待,怎么讲呢,就是这样子学习,同学可能会觉得想睡觉,因为这样听起来它的逻辑这样的翻来翻去,其实对头脑来讲是有压力的。可是呢,我会觉得这个地方哦,照张仲景的写法、想法跟文法来读哦,也就是一个我们这些学习者,能不能跨入一个正式而正确的经方派的一个门槛,就是如果我这样子读它,我们读不下去,觉得很烦,那其实这个说不定就代表我们其实不是那么适合使用张仲景的这套思考逻辑,我再讲白一点就是啊,其实《伤寒杂病论》里的方哦,药性都还蛮强的,所以你要说这个药够不够力,其实很够力。可是呢,我就觉得我们的学习哦,一个艺道上面的修炼,大概都是要感知力跟表现力,这一体两面的能量,一起在进步的,那我从前在教中医基础班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批评有一些中医学习者,他好像把把脉练到很精,可是不会开药,变成他只能用把脉术知道病人身体里面有很多的八卦,却不知道如何来帮他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他能够感知却不能够表现。
可是呢,当我现在在教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啊,我就会更容易面对到另外一层问题,就是你只能表现而无能感知,就是你的辨证不够准确代表你感知不精确,对不对?可是有些同学会很敢,这个汤他会开下去,那个汤他会开下去,把人家打伤或者打死,都不太感觉得出来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也就是你要驾驭伤寒杂病论里面这些力量很强大的方,你必须要有很强的感知力,去感知出这个病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才不会用错药,所以,如何训练我们辨证功夫会变成在伤寒杂病论这个课里面非常难的一门功夫,因为这个,感知力这个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提升的,那必须要经过一番修炼的,所以,这个东西,就是这一块地方,如果同学愿意用张仲景的这个思路,去把它吃进去啊,那可能对于我们日后在经方的学习上的辨证的功夫哦,你那个根基就会比较扎实。
就象我上一次的经方本草的课在结束的时候,就跟同学讲说,诶!其实还有一位萧圣扬老师在教中医哦,那萧老师的东西是我目前知道的跟我教的东西互补性是最高的,也就是他讲的东西都我都是不知道的,你知道那种互补性非常高的,那后来也有同学就去肖老师那边学习或者是买录音带,然后后来,我也有朋友很好心,他就有萧老师的录音带就借我听一听啊,那我听了之后,刚好在准备这一段课的时候听到肖老师的录音带,那我就会觉得说如果是我的学生啊,如果是伤寒论的初学者我的学生去听了肖老师的课的话,大概他的伤寒论的功力会完全散架,就是肖老师他对人的病机的这个五脏六腑的这个分类做得非常细致,但是那个东西是很,就是如果对经方派这个辨证的这一门功夫来讲的话,是完全不同的学门啦,就是会不太一样,所以呢,一旦,有些初学者他学习了萧老师的那一套思维逻辑的话,他其实会比较不太能够再适应张仲景的这一套辨证的系统。
那我就觉得,可是我听萧老师的课我就觉得啊,很有收获,获益很大,因为刚好我在准备这一段的课,我就觉得说,哦,真的是准备到这里,才听到这位先生讲的课对我来讲是很有缘。因为我真的觉得张仲景的东西,我愿意把这几节条文用张仲景的思路走进去的话,我的这个伤寒论的这个基本功啊,好像不会被肖老师的课吞没,不然的话肖老师的课会把我伤寒论的基本功,全部都拆一片一片的吃到他的系统里面去,就好像两种不同的病*在互相吞噬一样,就是他的课有这样的魅力啦。
那,如果说有同学已经去听萧老师的课,然后觉得说他的这样想法真好哦,然后就因此再也没有办法进入伤寒论的这个辨证体系。其实,这样的人啦,是不是他就没有损失呢?我会说,其实还是有损失的,因为肖老师他把每一种病的那个分类以及五脏阴阳虚实以及什么都分得非常仔细。可是,那萧老师的学生呢,萧老师本人的医术当然很厉害啊,是那种西医判定什么一辈子都不能恢复、什么什么机能的那种中风吃他二贴药就好了噢,就是那种医术当然是很厉害的。但是他那么细腻的病机分类这种,教学的内容,如果他的学生不够勤劳,不愿意用那么细致的方法去判断这个病人的这个病的话,那其实一样使不出他老师的功夫。那也就是在我来讲,我会觉得你要能够驾驭萧老师所教的、这些五脏阴阳虚实的道理,或者是驾驭张仲景所说的这些方剂,其实你都需要在“辨证”这个地方,就是要有死心塌地的那种情感,就是,虽然这么麻烦,可是我还是愿意去把它弄清楚,这样的一种心情。
那,我会觉得,现在我不是跟同学那么熟,我只能说现在啊,无论是在网路上面,或者是什么地方看到,或者是,有些同学问问题的那个内容,我有时候就会觉得说,当然同学的话我是不会责怪,因为大家才刚开始学啊,但是我会觉得在网路上面,有时看到谁给谁一个什么意见,我就觉得说,好像太快了,你还没有掌握到更精确的情报,去确认他真的是不是这个地方出问题,你只是大概大概就丢出去了,那张仲景的这个自己伤寒论里面就有写说,其实他所认同的那个好的医者,就是要慢慢的、仔细的去辨析这个病人的、各个层面的状态,在每一个层面都能够理解了才开药,那这就是张仲景认为的一个好医生必须做到的负责任,像台湾之前过去有一位医术也很高的中医,先生叫恽子瑜,他就有一句话,他说,当我没有确切的认识到这个病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之前,我绝不开药,哦,那这个,这句话其实很值得尊敬的,因为连我都没办法做到,因为我有时候也会跟同学说,不然这ABC三个方你试试看,就是看哪个比较有效,因为我分不清楚。
那,但是当我们读到张仲景的接下来的这几条的时候啊,其实就给了我们一个反省的机会,就是我们必须要自己的辨证技术有到那么精,这样子我们才能够驾驭得了这些方剂。那相对来讲,如果我接下去教的这几条内容,同学觉得说,学一个中医要这么麻烦啊,就觉得很不甘心很不适应的话,那我想,可能大家就是这个对中医这件事,至少对中医这本书啊,可能就是缘尽于此了吧。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很劲爆,就是它的药性很猛烈,你就是要必须要有那么好的一个头脑,那么精,那么龟毛的一个头脑,你才能够驾驭你的开出去的药不出事,那如果你不愿意拥有那么认真、那么费力的头脑的话,那其实你开出去的药也会比较危险啊,那到时候是救人还是害人就比较难说了。
我想,我会觉得我们台湾的学习者啊,或许多多少少在头脑上有一点点懒,怎么说呢,就是,你如果到香港茶餐厅去点菜啊,你同时四五桌的人跟服务生讲啊,我要奶茶不加糖,我要鸡蛋少加什么,然后我要加那个,然后那个加什么,我要这个什么两个餐蛋面不要蛋,我要餐蛋面不要肉啊什么这些,啪啪啪这样讲完,然后服务生就说,哦你是这个你是这个,你是老主顾我记得你昨天要点什么,然后就没有一个人搞错,这样的心力哦,其实在香港是一般店员会拥有的,可是我们台湾的人好像不太拥有诶。
很可能我觉得学中医,尤其学经方派,很怕一个东西叫做不认真。那台湾人在跟这个隔壁的香港比起来,我们台湾人其实有很多事情不太认真,就是会有让人觉得这事情是有一点风险的,因为大家都不认真,所以就没有人互相要求了。就是大家活在一个比较模糊的感知力的世界里面,那这个当然就是学经方派的大敌了,因为张仲景不是这个时代的台湾人,所以,他的,他的那个对他自己心灵的品质的要求可能比我们要高一些啊,就是大概是这种感觉。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桂枝去芍药汤,跟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个卷六第二十二条啊,他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个满这个字哦,如果在我们医书里面,说到这个胸满或者是胁下满,其实是允许我们直接把它念做‘闷’就好了。就是好像一个水杯子里面装到水满出来叫做满,那如果这边觉得胀胀的这种可以称之为闷。所以念法上是这样的。那,我们之前就讲过说,太阳病,当我们病邪还在表面,我们要做的正确的疗法是把病邪推出去,对不对?那如果用了下法就是一个误治,误治的话会害我们的元气掉下来。那元气掉下来的时候呢,就有可能把病邪也拉进来。那我也说过,这个病邪就像波辛格那个电影里的小钢珠一样,它掉下来之后要掉到哪个洞就不一定了。所以,病邪被扯进来之后,它的很多很多种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这一条讲的这个“脉促胸满”哦。
那这个脉促胸满呢,等于是元气不足的情况,这个胸口的阳气有受损,然后呢,这个病的风邪之气又掉进来,就好像这团病邪已经不在皮肤表面,而环绕在你的胸口这边,那这个邪气压在胸口,会有这个什么样的反应呢?这个脉促,这里要跟同学们讲一下这个我们中国人对于心跳不规律的这个脉象有哪几种说法,心跳不规律的脉象,我们中国人,有的脉书是有一个说法叫做结,有一个说法叫做促,有一个说法叫做代,那么,促这个脉呢,一开始是跳的比较快对不对?可是我们标准说,跳的比较快、频率比较高的脉,我们是用数这个字对不对?这个才是比较急急忙忙的脉,那促跟数它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我们一般都会说,脉数,比较会说,这个人有热,就是身体比较热偏寒热的这个热的时候,脉会跳得比较快。但是,促脉的话呢,就比较是一个人,阳虚的时候会出现的脉,怎么讲呢?就是当我们的这个心脏的能量比较弱的时候啊,我们好像每打一下的时候,能够输布出去的这个血液,跟含氧气的量,以及这个无形的这个能量,都不够的时候,我们的心脏就必须有代偿反应,就是多打几下,对不对?所以,如果,我们在一般的量脉搏,可能有些人一分钟是,脉搏是七十下,有的人一分钟脉搏,坐在这边不动,是九十下,那我们都会知道,这个跳90下的人,其实很可能身体比跳70下的人要虚,是不是这样子?就是身体气血越不足的人,心脏往往跳动会更多一点。
那这个结的话呢,我们一般比如说心跳跳动这样子一个波动好了(JT在黑板上画波浪线),它有两个脉这样子,好像两个跳动砸成一坨,那两个跳动堆起来变成一坨,我们称之为结脉,当然,结促跟代,其实都有很多不同的讲法,那我只是讲这个临床上面一般用起来还OK的说法。可能有别的书有不同的讲法。那促脉呢,就是它的心跳不规律是,因为比较虚,所以呢,每一分钟跳的次数会比较多,可能里面会少跳一下这样子,那那个少跳一下就是,这个心脏好像会这样的,很努力的要拼命跑,可是它跳的那个气,他能够输布的气血已经有一点乱乱的,那刚好,好像它有一个跳到有一点,好像打出的气血被弹回来一个,然后就被推回来一下,这样子的感觉。那这个是促,促就是跳的频率比较高,就是一分钟跳的次数比较多,可是有少跳一下的这种就叫促。代的话,就是完全跟你正常时候的频率是一样,没有比较快,可是会少跳一个。像伤寒杂病论里面有一条哦,是后面那个太阳篇之后有一个炙甘草汤症。在宋本,就写这个炙甘草汤症,它的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那在桂林本就写,脉结促心动悸。那这个结促跟结代,桂林本其实到底是不是真本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桂林本对宋本做了很多修正,而且桂林本修正的地方都是宋本很严重的有问题的地方。为什么桂林本会只能够允许它写脉结促,不能够允许脉结代呢,因为,中国人对于这个代脉的看法是比较负面的。就是,我们一般说这个人心跳不规律,其实,没有说这个人心跳不规律三两天他就一定死吧,没有吧?对不对?可是中国人的医书会认为,如果你是一个代脉的话,可能三两个礼拜,你非死不可,因为我们对于代脉有一个,背后的它的存在的本质有一个看法,就是结脉跟促脉,我们都还可以说是一个在跳动的心脏有一些它本身的问题。
可是代脉的形成在,有一些中医的解释上面会认为,它不是一个心脏的问题。它会认为说,我那个数字,是随便乱掰的哦,比如说,人有五脏六腑嘛,那五脏六腑加起来十一个东西对不对?那有一个脏已经在里面死掉了,比如说两个肾脏死掉一个了,那一个肾脏占到个东西的22分之一,对不对?但,那个已经死掉的肾脏就已经再不需要血液了,那你的心脏就傻傻的跳动,然后呢,于是跳二十二下,里面会有一下用不到又被顶回来。
所以就是,代脉的话,比较中医用来判定这个人可能五脏六腑已经死掉几个了,死掉越多个,它的代脉就会少越多这样子,那这样子,所以代脉哦,我们就是说,认为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那已经救不了的脉,那这个促脉的话,我们就说它,因为比较阳气虚,然后阻抗又大的时候,会这样跳很快然后被挡回来一下,啊,这样子一种状况。那这个脉促胸闷啊,这个这样子的状态代表说,我们的邪气压进来了,然后我们的心阳没有能量把它推开,那我们之前在讲到桂枝汤的时候啊,不是说,芍药这味药,为桂枝汤画出一个作用的这个框框,是不是这样的?就是芍药让桂枝汤能够不要太散,等于是芍药把这个药,把药性往里面拉。
如果我们的这个邪气已经被拉进来了,然后我们的心阳被它压住了,所以感觉到这种闷的感觉了,那我们要继续要用桂枝汤把这个感冒医好,我们是不是,要让这个桂枝汤的力量外开的再大一点呢,所以这样子,我们就把这个桂枝汤束,把这个桂枝汤的这个芍药拿掉,然后这样子这个桂枝汤就变成一个力量是外开的桂枝汤,所以它就能够把这个陷下来的气哦,再推回原位,然后它里面也有姜枣啊,也有甘草啊,就是照桂枝汤原来的这个结构啊。其实,桂枝去芍药汤等于是桂枝甘草汤再加姜枣。所以就是桂枝甘草汤就是一个很单纯的就是让心阳比较强的药嘛。然后再加姜枣来调和营卫,去这个风邪啊。
所以,就用这样的方式,把这个心阳重新输布开来,把这个邪气再推出去了。那相反来讲的话,像太阴病的那个篇章里面呢,有这个桂枝,再加芍药汤,就是桂枝汤如果芍药再加一倍的时候,那这个桂枝汤力量就完全在里面做事情,就在里面治疗脾胃里面的事情。所以我们在用桂枝汤用得很习惯,会觉得桂芍啊,好像都是用起来还是蛮温和的,可是,如果有机会我们用到,只有桂,或者只有芍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两味药,其实都还蛮猛的。就好比说,后面有一个方叫做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啊,其实桂枝汤一旦没有这个桂,这个芍药往里面拉的力量会变得很强很强的,那以后讲到那个或者是像桂枝汤不放桂,然后放*芩叫做*芩汤,那,*芩汤的那个往里面拉的力量就非常强,所以就会知道说,哦,芍药其实是有这么厉害的,只是跟桂枝搭配看不出来而已。那一旦芍药拿掉,那桂枝的力量就变得很强,可以把它推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