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治则治法、中药药性为前提,以七情配伍理论为依据进行的药物组合配对,其目的是“两两配伍,增效减*”。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主症为痛。《伤寒杂病论》将其称为“风湿”“血痹”“历节”和“白虎”等。仲师认为,痹证的产生总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有关,并与脏腑亏虚、营卫不调和瘀血闭阻等内因有关,这和《*帝内经》中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张仲景遵《*帝内经》“气味相合”理论,受《神农本草经》“七情合和”“君臣佐使”的启发,善用两药配伍使用。试探析张仲景治痹药对的运用及其配伍规律。
一、麻*伍桂枝治风寒痹
麻*伍桂枝源于《伤寒杂病论》中麻*汤,主要治疗风寒外束、卫闭营郁而症见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之痹证。外感风寒表实之证,当遵循《*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治之。张仲景采发汗解表、开腠散寒、通达营卫之法,法随证治,方用麻*汤。该方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效,方中麻*为君,开腠理、透毛窍、发汗,祛在表之风寒;桂枝为臣,解肌发表,助麻*发汗散寒、通达营卫,引营分之邪外出肌表。从药物的功效角度来说,麻桂相须,增强发汗散寒的功效,使风寒祛、营卫和。由麻*、桂枝加减化裁治疗痹证的方剂颇多,如麻*加术汤、葛根汤等方,体现了张仲景“随证治之”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用发汗之法祛除外感风寒之邪时,常配伍甘草,以缓解麻桂峻烈之性,并取微微发汗之意,防止过汗伤及正气。
二、乌附佐甘草治寒痹
乌头或附子与甘草的配伍见于《伤寒杂病论》乌头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方,该类方是治疗寒邪偏盛而症见关节痛剧、痛处不移、屈伸不利的痹证,具有温阳散寒等功效。《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寒为阴邪,寒性收引,凝滞血脉,血气运行不周,不通则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此认为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证候可从肾论治。张仲景遵《*帝内经》“寒者热之”“温者清之”“急食甘以缓之”之旨,主以乌头、附子温肾阳、散寒邪,以甘味药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首载附子,言其:“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甘草亦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言:“主五脏六腑之邪气……坚筋骨,长肌肉……解*。”附子散寒止痛;甘草缓急止痛,且调和诸药,能够缓解乌头、附子的*性。两者相伍,共奏温阳散寒止痛之功。
三、桂枝合芍药治营卫不和痹
《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可知营卫失调为致痹的因素。张仲景运用营卫理论治痹深有体会,桂枝芍药知母汤即是典型代表,该方可用于治疗因营卫二气运行失常,复感外邪所致之痹证,症见关节疼痛肿大、麻木不仁,身体瘦弱等。方中桂枝辛温助阳、温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寒;芍药酸甘而凉,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配伍,体现了“汗法”“补法”的联合运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汗中寓补,散收相合,使表邪得解而营卫调和,邪正兼顾,有相辅相成之妙。《神农本草经》云:“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后世医家多以桂芍二药配伍为调和营卫的基本药对。
编辑:屈应辉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