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论》全书共计方,在太阳病篇讲过的方大概是74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看出来了,古人对疾病,或者是辨,或者是治,都根据脉和症。这个症不是辨证的“证”。根据脉的形象,和全身的症状,而来辨证施治。题目的含义,我们看出这些来。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脉是浮的,同时有头项强痛而怕冷这一系列的证候,就叫作太阳病,所以有给大家的注解说是太阳病的提纲。提纲这个意思就是,凡是太阳病,提纲挈领上来说它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根据这提纲的意义,也就是我们辨证的一个证候,可以说是太阳病的特征。
我们在临床上怎么认识太阳病呢?这个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我们就可以确断它是太阳病。太阳病还有两个类型,大概言之有两个大的类型,一个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这是中风。这个太阳病就概括了上面说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了。中风要有脉缓,这是中风的一种证候。另一个就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与中风不一样,中风一开始就发热,伤寒它也必发热,但不是开始就一定发热,所以他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有这么两个类型,这我们在临床上都是经常遇到的。他说还有一种病,你不要拿它当作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太阳病必须要恶寒。这一种温病,温病就是表里俱热了,这个你千万不要当太阳病来治疗。
他这个主要不是讲治温病,温病他将它搁到阳明病里头了。那么在这他讲的是太阳病,所以他是特别提出来两个类型。所以温病现在叫作“病”。这个很重要啊,所以温病看着像表证,其实不是纯表证。另外,太阳病什么时候发生呢?就是病之初作,一般热性病的初作大概都是发生太阳病,所以开始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但表证不光是太阳病,还有一种少阴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就是发热恶寒;“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那么咱们在临床上也是,遇到无热而恶寒的这种表证,它是少阴病。
这我们可以看出来,表证里头有阴、阳两种,阳性病者就是太阳病,阴性病者就是少阴病。
太阳病的发作呀,是病的起始,这个病它要传变的。尤其我们前后看,在四五天、五六天的时候,常常由表传半表半里而发生少阳病。也有特殊的,十多天它才传少阳也有,两三天就传少阳也有。但是最常见在四五天、五六天。它不但传半表半里,也时常直接传里,那都在六七天、七八天的时候,这也是一般,它由表直接传里而发生阳明病。病有并病。就是太阳病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太阳病没完,那个里或半表半里病发生了。这两个病,先得的病并于后面这个病同时发病了,这叫作并病。这个书上有,太阳病未罢,那么它发病,这叫作并病。这也是太阳病里提出来的。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其他也有并病,少阳阳明也并病,它由少阳传阳明。
合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病的发作又有太阳病证,又有阳明病证,就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同时发作的,一开始得病就这样的。这个不像病传的那个并病,先发生这个,后发生那个,但是这个也没完,那个还发作,叫作并病。治疗是咱们讲辨证施治了,当然得先辨太阳病。我们临床上遇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根据这种的脉和症,我们就辨他是太阳病。
太阳病了,还得辨它是中风型,或者是伤寒型,也根据脉症。还要详细分析,寒热虚实。这两个类型,原则是有了,要是中风型,必须用桂枝汤法。太阳中风,开始就用桂枝汤嘛,用桂枝汤这类的发汗法。要是无汗的伤寒型,就要用麻*汤的发汗法。
但是无论是中风型,或者是伤寒型,这个证候还是千差万变的,那不是老那样子,怎么办呢?还得因证而施,就是具体的事实具体分析,所以桂枝汤里头有很多加减方,麻*汤里头也有很多的加减方子。还得根据寒热虚实往下辨。辨到什么为止呢?就是这个方药恰好相适应了为止。比方说吧,太阳中风这类的病,是用桂枝汤。那么桂枝汤证,项背特别强,项背强几的,要加葛根。那么如果这太阳病脉沉迟,里边虚,而且有寒的样子,要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这(种情况)是很多了。可见仲景这个辨证,是由大的范围逐渐缩小,最后是方的适应证,简单言之就是方证。这个很重要,所以方证是辨证的最后一个尖端。
那么中风型,或者伤寒型,它恰好是中风那么一个形象,就像书上说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你用桂枝汤是对的。但是它要再有出入,那桂枝汤就应付不了了,你还得往下辨,辨到什么呢?就是这个方药恰好适应为止。所以我们根据他辨证施治这套东西,我们知道了,他先辨六经,(比如)这个先辨太阳病了,然后再缩小,就是同中找异了。辨一个中风型或者伤寒型,因为大概言之太阳病就这么两个类型,然后再根据其他的一切情况再细辨,到方证为止的。所以方证在他这个书上来看,是辨证最后的一个尖端。
(⊙注:本文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拓展思路。祝各位健康!)
学习更多健康知识
欢迎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