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桂枝人参汤证之第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8、桂枝人参汤证 太阴厥阴合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程氏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表热不去,而里虚作利,是曰协热。桂枝行阳于外以解表,理中(即人参汤)助阳于内以止利,阴阳两治,总是补正,令邪自却。协热而利,向来俱作阳邪陷入下焦,果尔,安得用理中耶?利有寒热二证,但表热不罢者,皆为协热利也。
钱氏云:表不解者,以外证未除而言也。里不解者,以协热下利、心下痞硬而言也。
山田氏云:《玉函》、《脉经》俱作“挟”。“挟”为正字。挾热者,乃内寒挟外热之谓。其谓之挟者,示寒之为急也。先辈不知,皆以协字本义解之。协乃互相和同之谓,寒热冰炭,岂有互相和同之埋乎,可谓妄矣。
渊雷案:
此条是太阳误下,表热不陷亦不解,徒令肠胃虚寒,而加下利者也。虚寒下利为太阴证,人参汤为太阴主方。里有太阴证,外有太阳证,故主桂枝人参汤。协热之义,程氏、山田氏所释是也。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別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别切,《玉函》、成本、《全书》并作“去皮”。取五升下,《玉函》亦有“去滓”二字。
《方极》云:桂枝人参汤,治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急迫、或胸中痹者)而上冲急迫剧者。
《方机》云:表里有热(案:此句可商),下利,心下痞硬者,兼用太蔟。痢病,发热、恶寒,心下痞硬者,兼用紫圆。
方舆輗云:初起泄泻、痢疾混同者,或泄泻一两日,脓血下,遂为痢者,宜用此方,是试用之方也。
《类聚方广义》云: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肢体倦怠,心下支撑,水泻如倾者,夏秋之间多有之,宜此方。按人参汤主吐利,此方主下利有表证者。
又云:素有之里寒,挟表热而下利不止,主以桂枝人参汤者,以桂枝解表,术、干姜蠲寒饮,止下利,人参解心下痞硬,甘草缓其急,加损一味不得,古方之简约而得其妙如此。
吴氏云:桂枝辛香,经火久煎,则气散而力有不及矣,故须迟入,凡用桂枝诸方,俱当依此为例。用肉桂,亦当临用去粗皮,切碎,俟群药煎好,方入,煎二三沸即服。
渊雷案:
凡芳香之药,其主要成分为各种挥发油,故贮藏须密,煎煮不可过久,否则有效成分挥散尽矣。时人用薄荷,犹知迟入,独于桂枝、细辛等药,一律久煮,此亦须改革者。
《发秘》云:此方也,即人参汤增甘草一两加桂枝四两者,故名曰桂枝人参汤,其不云人参加桂枝者,以其所加不啻桂枝也,犹四逆加茯苓人参,名曰茯苓四逆也。一说云,桂枝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类,亦是古方,非仲景氏所新加者,故不称桂枝加人参汤、四逆加茯苓汤,以未其为古方也,亦颇有理。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