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老中医》上映以后,关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争议,一直喋喋不休。其实,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兼有正反利弊,应该辩证看待,在实践中完善发展。
正如我们的读者朋友留言:从未有过大一统的“科学“,而只存在不断细化分支的“学科“。所有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探索真理“。
中医当然也是这万千学科中的一科,也如同其它学科一样,都只接受实践的检验,而无需别的学科说三道四。
中医确实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在实践中推陈出新,说明中医药的研究和挖掘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努力把中医药传承下去,造福人类。
而在电视剧《老中医》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医学知识板块:伤寒杂病。
对于“伤寒杂病”,在文献上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由张仲景在东汉末年集大成著述《伤寒杂病论》,奠定版块基础框架,随后这个体系历经两晋完善。
一般认为从商朝到先秦,就已经开始逐步形成《汤液经法》和《神农本草》这两本医书,而甲骨文上也出现了疾病、药物、以及简单方剂。
但《汉书》里提到的《汤液经法》失传了,现在的《汤液经》是根据《伤寒论》反推的,目前马王堆里的医书,可能有《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正等待解密。
“伤寒杂病”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这个体系认为人从外到内,一共有六道防御体系,这就是著名的六经辨证。
这六道防御体系一一崩溃后,人也会从健康逐渐走向亚健康,直至重病。
药物的作用,就是修复这六道防御体系,让着六道防御体系自己去和病魔战斗,这个病魔有可能是细菌,有可能是病*,有可能就是这么一些头痛脑热但怎么也好不了的小症状。
而六道防御体系管不了的病,就是杂病。所以,伤寒杂病有个局限,就是只对六道防御体系有特别的研究,除此之外的,就丢进“杂病”这个万花筒里去了。
所以,伤寒杂病,中医界一向推崇“伤寒”,不提“杂病”,因为真的太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