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在日本广泛传播。明治初期,著名汉方临床医学家浅田宗伯对仲景及后世经方研究颇深。他宗张仲景用药之法,参合前人经验,复加己见,撰著《古方药议》一书,学术特色鲜明。
《古方药议》全书五卷,成书于日本文久元年(年),作者是明治初期著名汉方临床医学家浅田宗伯。宗伯崇尚古方(即张仲景之方),兼用后世方,处方用药讲究配合活用。他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之方互参印证,比类归纳,阐述其中百余种药物的主治病证,最终阐明药物的功能主治和加减运用,使此书成为研究张仲景处方用药规律、临床实用的药学专著。《古方药议》的学术特色有三:体例独特,先辨药,后审疗;以方论药,释药性,议主治;探本溯源,重配伍,活用药。
《古方药议》分为五卷,共收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使用药物味,另有附药10余种。卷一至卷四所载88味药均源自《伤寒论》,仅比《伤寒论》实际使用药少数味;卷五所载38味,选录自《金匮要略》。《古方药议》对药物的排列依从相关医方在仲景书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利于临床应用,且便于在药物加减时检索。在对药物的阐述上,除个别外,《古方药议》基本分为“释品”、“释性”两项。“释品”包含药物的物、土、宜、形、色五个方面,从药名、产地、形状、色泽、气味等方面,辨别药物的优劣和实际药用有效之品种。“释性”先列药物的气、味、主、能,其后以“议曰”的形式,参考历代诸家论述,配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具体的医方,论述药物的功用,且仅论其证与方,而不释其病解、方意。全书先列药性及主治,再以“议曰”引出作者的独得之见,结合张仲景的方药组成及药味加减,阐释药品的性味、功能,将方与药相结合。
《古方药议》中的“古方”,指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方,两书所用之药有二百余种。此书采录其中一百二十六味予以阐述,辨明张仲景的用药法度。此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方论药,将药物放到具体的方中,以探寻其功能,处处体现出方中有药,药中有方的思想。书中通过对仲景医方的互参、比较、分类,以总结归纳药物的功能,探求《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法度和意义。
《古方药议》全书重视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运用,通过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扩大该药物的治疗范围,增强其他药物的治疗作用。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之方药互参印证,阐述了组方配伍之后在药物功用、升降浮沉、作用部位等方面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如单味药与不同药物组成方剂后效用产生的变化、单味药与他药配伍所产生的升降浮沉变化、单味药与不同药物配伍后作用于不同的部位。同时,《古方药议》以仲景医方为准绳,全面系统、详细精当地归纳了所选药物的功能,尤其是澄清了前人的某些误说。全书总体反映出浅田宗伯对于方药讲究配合活用之妙的特色。书中对药物主治功能的论述,反映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据证制方和随症加减的用药规律,对研究张仲景的组方规律和临床实际运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