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结束黄帝内经的历史科普,冷哥带你走入
TUhjnbcbe - 2023/11/3 20:45:00
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关于《*帝内经》的科普,冷哥已经写了有二十多篇了。

写这东西并非是一些中医爱好者所说的,冷哥是在掘中医的坟。恰恰相反,只有充分了解中医古籍的历史传承和重大事件,你才有可能找到中医最真实的面貌,清楚到底如何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接下来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写作点,冷哥打算转战《伤寒论》,开始对《伤寒论》的历史传承和重大事件做科普,让大家充分了解《伤寒论》的各个层面。

今天第一篇,冷哥就来给大家聊聊《伤寒论》的诞生。

壹:大瘟疫时代

建安初年,古老的汉朝已经步入垂垂暮年,孱弱的汉献帝被枭雄曹操把持,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重要事件,很多著名的战役都在这个时间段发生,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出现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走向。

而改变这一时期中华文明走向的,还有一个重要事件,那就是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

这场瘟疫有多严重呢?

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阮瑀、徐干、陈琳、应玚、刘桢,除了孔融(建安十三年被曹操宰了)和阮瑀(建安十七年病逝),其余五人全部在这场大瘟疫期间病死,

“建安七子”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享受着最高水准的医疗和生活保障,他们在瘟疫中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呢?

史书上曾经这样记载这场瘟疫: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神所作。夫罹此难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根据统计,在汉桓帝时期,中央统计的户数总人口为万。而一场瘟疫下来,到了晋武帝太康元年时,中央统计的户数总人口仅存万,75%的人口没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战争和饥荒的原因,但史学界认为瘟疫导致汉末人口损失至少也有万,堪称中华文明的大瘟疫时代。

贰:初识瘟疫

,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人类第一次有了从微观角度观测世界的能力。

而这一发明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了微生物。

李永乐老师支持一把

我们后来认识到,微生物正是包括瘟疫在内的所有传染病的“祸根”,从而人类开始真正找到对抗传染病的手段。

但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汉朝,我们的社会精英又是如何看待“瘟疫”的呢?

曹操的儿子曹植,就是那个“七步成诗”的主人公,曾经认证研究过得了瘟疫而病死的人。发现这些人多为“被褐茹藿”之人,也就是缺吃少穿的穷人。

而那些吃得饱、穿得暖,属于“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的富有人家得瘟疫的人则相对较少。

所以曹植得出了一个结论,瘟疫“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以只要你吃饱穿暖,就不会得瘟疫。

曹操手底下有一个著名的谋士叫郭嘉,他认为“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吾往南方,则不生还。”

郭嘉认为得瘟疫的原因,是因为曹操南征,北方士兵在濡须口一战,因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从而得了疫病。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眼熟?

曹植和郭嘉对于瘟疫的认知,是不是已经有了一点……《伤寒论》的意思了?

那此时的《伤寒论》,又在哪里呢?

叁:《伤寒论》,仲景“著”

在东汉以前,中医治病还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大家遵循的是一个原则,那就是“经方”。

“经方”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人类对社会的一种非常浅表的认知。

你可以粗糙地理解为,就是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哪个感觉有效,哪个就被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经方”。

我们现在去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治百病方》,那里面记载的都是西汉早期的一些医学手段。基本上都是什么症状用什么方,什么病用什么方。既谈不上理论指导,也谈不上系统认知。

而到了《*帝内经》诞生的时代,经过总结和归类,最终形成《汉书艺文志》所提到——经方十一家。

而《*帝内经》仅仅是经方十一家里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你说《*帝内经》的地位能有多高?

十一分之一而已,《*帝内经》如何能代表整个中医?

书归原题,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成了那个时代中医重要的试验场,众多对抗瘟疫的手段和认知都被记录了下来。

这其中有一个人,因系统地论述了瘟疫的病因病理和症候,被历史所铭记,他就是张仲景。

冷哥曾经说过,张仲景在历史上是否存在目前是个悬案,我们这里的科普暂且按住不表,只从历史记载来看张仲景和《伤寒论》的诞生。所以这段标题里的“著”字,我是打得引号的。

作为亲历大瘟疫的人,张仲景的老家也未能幸免,余口人的村子“十有八九”都死于瘟疫。

这对于张仲景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观察研究总结各种瘟疫的病情和治疗的方法,最终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为了当时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瘟疫著作——《伤寒杂病论》

这个具体过程冷哥就不提了,正史上也没有太多记载。你只需要知道,直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中医才出现了认知、手段、经验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个体化治疗方案。

所以张仲景可以说是中医临床医学奠基人。

而有关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原因和过程,主要是张仲景的学生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后所写的序言里。

肆:如何评价《伤寒杂病论》的诞生?

冷哥花了近字来介绍《伤寒论》诞生的大背景,这并非是摸鱼凑数,而是要告诉你在年前,人类认识瘟疫的过程和大背景是什么。

你不可能要求年前的人,在没有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的情况下,对微生物有什么认知。

你也不可能要求在那个以经验为主导的医疗体系下,要求人类对传染病的特性有什么认知。例如曹植说吃饱穿暖就可以预防瘟疫,这个认知是基于他看到富人少得疫病这种简单的逻辑关系之上,当然是荒唐且可笑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里去讨论《伤寒论》的价值。

《伤寒论》里对传染病最重要的认知是什么?

看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传染病属于所谓的“六经病”,也就是所谓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病因是所谓的“外邪入侵”。

外邪进入人体致病的过程是“自肌表,循六经,入脏腑”。

例如“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走的是太阳经,叫太阳病经证。

如果邪在太阳经内得不到治疗,则会“内传于膀胱或大肠”,其所引起的病变就叫做太阳腑证。

其实如果你了解一点中华传统文化的话,就会知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取类比象”思维,本质上和“巫医”是一个系统。(此处巫医非贬义)

所以《伤寒论》的诞生是那个年代人类对于大瘟疫的一种应激反应下的系统产物,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和认知边界。

虽然其本身依然是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糟粕)的延续,但却是让中医第一次摸到了临床医学门槛的著作。

同时代的西方医学还处于希波克拉底医学治下,医学还未从宗教神权领域被解放出来,遥远的东方就有了人类第一次小心翼翼摸索到临床门槛的尝试。

这在那个时代是人类的一次巨大进步,这是《伤寒论》领先于那个时代,领先于那个世界的重要意义。

在今天,你依然可以将“外邪”解释为微生物的,虽然我们知道张仲景不可能知道有微生物的存在。那如果这就是一种超然而然的认知呢?这就是所谓的“神迹”呢?

这种东西我们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今天,《伤寒论》里面的一些认知,依然有它现实的意义,这对于一本年前的古籍来说,已经是意义超凡了。

关于《伤寒论》的诞生,冷哥就说到这里。

再强调一遍,这篇科普里冷哥说的《伤寒论》本身内容并不多,大部分篇幅都在介绍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

因为只有你了解了中医有记载以来第一次对瘟疫的战斗,你才能认识到《伤寒杂病论》诞生的意义。

至于《伤寒论》里内容说得对与错,我们争论这个真没什么意思。年前的东西,你真的要较真,不是傻就是蠢。

,冷哥会科普《伤寒论》在后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宋版伤寒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结束黄帝内经的历史科普,冷哥带你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