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学习伤寒论必须全面理解伤寒的意义
TUhjnbcbe - 2024/4/5 23:12:00

中国在汉唐时期,一般的热性病,都叫伤寒,所以《素问》说:“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这些话说明了一切热性病都是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难经》也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仍然说明伤寒是广义的热性病。到了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引“小品”说:“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可见李唐时代一般所称的伤寒与汉代是没有区别的。

张仲景出生在《素问》,《难经》之后,《千金方》之前,是他所称的伤寒,当然也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所以《伤寒论》里太阳病篇便有中风,伤寒,温病,风温等不同的疾病,而且他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即说明温病与伤寒是二而一,同属热性疾病,只是所表现的症状有所不同。

为什么要把热性病称作伤寒呢?因为在古代,“寒”有伤害的意思。孟子说过:“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就是证明。《千金要方》说:“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或感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历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这就是说:四季不同气温的变化,人体不能适应时,都会受到邪气(寒)的伤害,不过伤害的程度有轻重,所以有发病的,有不发病的。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全论大法第一》说:“按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胃曾分两者也,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如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吐利,少阴之但于寐,厥阴之消渴气上撞心等证,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也。观五经提纲,皆指热证,惟太阴提纲,为寒邪伤里立,然太阳中暑,发热而亦恶寒;太阴伤热,亦肚腹而吐利,俱不离太阳主外,太阴主内之定法,而六经分证,皆兼伤寒杂病也明矣。“

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立六经而分司之,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合参之,正以合中见泾渭之清浊,此扼要法也。……仲景约法,能含百病,兼归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有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果。

伤寒一证,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真可谓详尽。《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括所有,无非是给后人立下规矩准绳,想让后人触类旁通,以应变无穷无尽的变化。六经为病尽伤寒之变化,人感受六气的影响,得病不尽相同,也不可能预料到寒热所属,因为人形之厚薄,脏之虚实都有所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所以是变化多端的。但是,无论怎样复杂,总不外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总之,《伤寒论》的伤寒是广义的,不仅是指一般热病,而且包括身体失去安定性时所遭致的一切疾病,因此,学习《伤寒论》是学习它对一切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并不限于狭义的伤寒。凡是指伤寒为急性热病,数伤寒方不能治杂病,把杂病或温病等,与《伤寒论》对立起来都是及其错误的。

欢迎大家点评,有兴趣可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伤寒论必须全面理解伤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