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烂耳朵没人管,人们
TUhjnbcbe - 2024/4/26 20:12:00

12月21日冬至,还有一个星期就是冬至节气,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烂耳朵没人管”,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冬至必须要吃饺子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是每年的公历12月22-23日交节,冬至和其它节气一样是一年中每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变化和农耕的反映。今年的12月21日是冬至的交节时间,也就是农历的十一月十八。

冬至也称“日南至”,也就是白天短到了极致,人们常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也就是说白天的时间一天天的延长。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冬季温度最低的时候。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却是在冬至之后。民间由此也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曰:“冬至逢壬数九”。

按照“冬至逢壬数九”的说法,今年冬至交节时间是农历的十一月十八是癸卯日,一直类推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也就是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七为“壬日”,所以,要由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七开始数九。

九九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凌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样看来,今年的天气相比较往年,寒冷天气来的会晚一些。在寒冷的天气里稍微保护不好皮肤就会被冻坏,感觉热辣辣的奇痒疼痛。尤其在古代,人们生活条件差,面部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出现冻疮的更是常见,特别是耳朵最容易受冻,严重的甚至感伤寒而亡的人大有人在。

后来多亏了古代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河南南阳人,为了治病救人,他刻苦研读古代的医书,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完成其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一致奉为经典著作。据说,冬至吃饺子就是这位“医圣”留传下来的。

在过去动乱的年代,看到百姓在寒冷的冬天,衣不遮体,很多人的耳朵都冻裂了,溃烂发炎。他为了百姓免受冻疮之苦,吩咐自己的徒弟,在路边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汤锅里头放的都是羊肉、辣椒这些驱寒的食材,把这些东西炖烂后,都捞出来切碎,然后用面在外面裹上,裹成耳朵的样子,而且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娇耳”。在冬至这天,给这些穷困的百姓施舍“祛寒娇耳汤。帮贫民医治冻疮。

凡是来求医问药的人,他的徒弟都给每个人两支“娇耳”,再盛上一大碗肉汤,这些病人吃了食物,喝了肉汤之后,感觉到浑身暖和,两耳发热,被冻伤的耳朵,也都慢慢的给治好了。

至此以后,每到冬至,大家就都学着“医圣”施舍“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食用,慢慢的就变成了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娇耳”的名称也有了变化,现在通常都叫“饺子”或者“扁食”。也因此流传下了这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这句俗语并不是说冬至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不可,重要的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另一方面提醒人们,冬至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寒冷就要来到,不但要注意保暖,也要重视饮食的调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烂耳朵没人管,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