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里的第22个节气,作为四时八节(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的冬至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很多地方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对于北半球而言,是一年之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冬至日太阳整天都位于地平线之下,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反之,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故而冬至又被称之为“日短至”“冬节”、“亚岁”、“冬节”等,同时兼备了自然与人文这两大内涵。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域不同,因此冬至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而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是一年之中最小的一天,换句话说就是太阳光线最为倾斜,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故而从理论上来讲冬至日的北半球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
但是从气象角度来讲,冬至这天并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地表积蓄的一定的热量并不会马上就消失殆尽,而是“积热”尚存慢慢释放“余热”,因此北半球最冷的时候一般是在冬至之后的二十余天,也就是下一年的一月份中下旬。不过,冬至的到来也标志着北半球正式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的“数九”也是从冬至日这一天开始计算的。
而且今年拉尼娜大概率贯穿今年整个冬季,因此关于今年是“冷冬”的说法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流传最为广泛的数九顺口溜: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清楚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相传公元前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自投汨(mì)罗江,人们为了避免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便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便是“筒粽”最早的由来了。
那么同样是“吃”,一年一度的冬至日吃饺子又是纪念谁呢?
每年冬至日这天,无论贫富饺子必有吃饺子的习俗,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何对“饺子”情有独钟呢?据说冬至日吃饺子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下的。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成为我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而且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相传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在辞官回乡途中到了南阳界已是冬季,他看到很多人的耳朵都生了冻疮,于是他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锅熬药,将羊肉和一些配备的驱寒药材放在锅里进行熬煮,并将熬煮过的“药渣”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最后熬好的肉汤和做好的“娇耳”分给前来求药的人,一人一碗汤两只“娇耳”。
许多生了冻疮的人,喝了热汤吃了“娇耳”之后,浑身变得暖和起来,并且手脚、耳朵等部位开始发热,不少被冻伤耳朵的人都被治好了。为了表示对张仲景医者仁心的感恩之心,人们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将面食做成食物,在冬至日来临时煮上一碗来抵御严寒,而这种“娇耳”样式的食物就是最早的“饺子”,也称之为“扁食”。这便就是冬至日吃饺子的由来,实际上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施舍的“祛寒娇耳汤”之恩,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关于冬至日的习俗也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各地饺子的名称、种类也甚多,比较常见的有山东的高汤小饺、四川的钟水饺、上海的锅贴饺、广东的澄粉虾饺、扬州的蟹黄蒸饺、东北的老边饺子等,有的还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饺子吃起来除了营养美味,是一种中国特色健康保健食品,而且“饺子”还有一些美好的寓意:更岁交子、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团圆福禄,例如最常见的韭菜馅的饺子预示着久财之意,而经常吃的白菜肉馅的饺子则表示百财之意。原来冬至日吃饺子还有这么多学问,赶紧收藏和转发给你的朋友吧!
文末提一个问题:酸菜馅饺子、香菇馅饺子、芹菜馅饺子分别预示着什么呢?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