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是一种很好的进步方法,比心灵鸡汤管用。鸡汤多数时候只管一顿温饱,过了劲力难免又陷入虚弱。
而见贤思齐则不然,它可以化作一盏明灯,时时照耀前路。
医圣张仲景便是这样的贤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翻遍《后汉书》与《三国志》,并没有找的关于他的传记。
如此彪炳千载的人物,在史书上竟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此只能徒呼见贤而不能思齐。
至于名医传里所记录的事迹,因为年代相隔久远,多是后人穿凿附会,也只能当作故事读一读。
但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不会有错,晋代名医王叔和收集整理这部书时,时间距离张仲景相去不远,也才过去几十年而已,其人其事还有迹可循。
只不过王叔和是医家,并不是史家,所以并没有着力于张仲景的生平事迹,其中如长沙太守这样的记述,也需要考证。
历史就是这样,翻开全篇妥妥的一部帝王史。所能留下姓名者,无不是搅动风云的公卿巨贵,或是与公卿巨贵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就如太史公所说的一样,风从龙,云从虎。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不能留名于后世;岩穴之人,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这话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点相同的意味。在史书中的医家,多数也是如此。他们留名青史,多少都和当权者产生了联系。
比如先秦时期的扁鹊,他因讳疾忌医后世,故事主角是那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大名鼎鼎,扁鹊便跟着名扬天下。如果不是如此,扁鹊恐怕也只是个名堙灭而不称的遗贤了,所留下的《难经》,估计还得让后世的史学家,挠破头皮考证作者。
不过扁鹊因为给齐桓公瞧病,因此记录在案,以前行医的诸般奇事,也被史家搜集一处载之于史册,流传后世。
还有名医华佗的事迹,《三国志》里记载了许多治病救人的离奇小故事,但脉络最清楚的还是和曹操的纠缠。
老曹有头疼的毛病,时时离不开华佗。但华佗不想为一人服务,就找个借口离开,最后被曹操下了大狱,死后连医书都没有传世。
三国时代,整个天下行医者不止一人,医术高明者也不止一人,但被载于史册的,只华佗一个。其医术高明是一方面,而与当权者产生交集也是一方面。
所以我们不妨推测一下。那时节,汉末朝廷腐败,天灾人祸四起,瘟疫大行。张仲景有感于百姓艰苦,决心投身医道,拯救黎民于万一。
他悬壶济世,奔走在坊间四野,流转于草屋瓦瓮。后来医术虽渐至大成,然而天下汹汹,仅一人之力难解倒悬之厄,所以心生感怀,退而著书,皓首穷经写下《伤寒杂病论》传世。
但正逢汉末纷争,兵祸四起,《伤寒杂病论》未能如愿昭著天下,以至渐次散佚,仅流传于当地大户与医家。及至天下初定,晋太医王叔和才搜集各处,再度整理成篇,流传于后世。
亦或者是另一个版本。张仲景时为长沙太守,其人天纵奇才,精研医理。然牧守一方,于医一道只做闲情寄托。而后精感所致,闭门著书,将一生所学所用,汇成《伤寒杂病论》。
但大势所趋,兵祸已至,书虽著成却仅流行一地,很快又隐没于战乱。等到三分归晋,天下承平,太医令王叔和慕名而来,搜理全篇,使得《伤寒杂病论》流传开来。张仲景的医道也才被后人知晓,并奉为圭臬,医圣大名最终确立。
所以张仲景的医圣之名,并未风行于当世。医者的地位与逐鹿天下的群雄相比,不为史家所看重。只可惜作为一代医圣,未能在史册中留下风貌事迹,不能不使人扼腕叹息。
然而著书立传,泽被后世,便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我们见贤思齐,见得是如此,思得也是如此。读其书,效其行,便是前行的指路明灯。
说到这里,又有点偶像崇拜的意味,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就像如今流行的明星粉丝文化,要是茶余饭后拿作娱乐谈资,倒也无可厚非,但陷入狂热,便有些走极端了。
偶像,崇拜的或是才华,或是德行。但粉饰包装一下,便能招摇过市,就有些堂而皇之了。
所以偶像崇拜可取不可取,再做两说。遇到才情卓著,德行高洁之徒,能做到见贤思齐,才是最佳选择。不至于让自己陷入狂热,只取个表象,最后落的个叶公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