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门冬汤治疗胃阴虚也治疗肺阴虚,我们看麦门冬汤方剂的时候,先来认识麦门冬这味药,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方剂是怎么走的。
麦门冬治心腹结气,《神农本草经》写“味甘平”,在临床上用会微微有一点寒凉,所以它的药性是微寒的。如果体质是已经处于比较湿冷的话,稍微吃一点冷的就会拉肚子这样的,那吃了麦门冬恐怕会更严重。
但相对于一些别的药来讲它已经算很不寒了,同样的百合类的植物,常用中药有三种,一个是百合本身,像大蒜一样。麦门冬看起来比较小棵,一小坨一小坨球根一样的东西;另外还有一个叫天门冬,天门冬很大条,一条一条的。
天门冬就很寒了,虽然临床上很有一些妙用可以讲,但如果单吃的话,大概一两天就会发现吃不下饭了,因为胃已经被寒到了。麦门冬就没有那么厉害,跟天门冬相比就不寒了很多了。
它治的这个心腹结气,就是心腹这边好像什么东西纠结了,或者是伤中伤饱,其实这两个主证是不适合单独来看它的。心腹结气跟伤中伤饱,都必须是建立在后面的“胃络脉绝”这四个字之上,也就是这个人,如果他是胃的络脉绝了,而这个人心肌梗塞,麦门冬就有效,可如果不是胃的络脉绝了,这个人心腹结气,那跟麦门冬也不一定有关系。
张仲景治一般心脏病的方子都没有用麦门冬。
一定要建立在胃络脉绝那种胃阴虚到极点,乃至于吃什么都要吐,这样的伤中伤饱就有利益。可平常我们家小孩子很挑饭,吃不下饭就吃麦门冬,或者是小孩子吃饭不消化吃麦门冬,对不起这都没有效。麦门冬不是这样用的,它的主证必须建立在“胃络脉绝”这件事情上面。
“胃络脉绝”为什么会跟麦门冬有关呢?看它历代发展的时候会发现一个事情,古时候的方子用麦门冬治脾胃的比较多,可后代的医生麦门冬治心肺的比较多,这个分水岭可能是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个铁三角。
用了生脉散发现,哎,麦门冬这个药在心肺的功能上面很有用,所以现在人参跟麦门冬合在一起就是生脉注射液,当然生脉散如果要抵抗天气热,用到西洋参什么的就行,但如果你是要强心强肺的话,要用人参。
生脉注射液比如说治疗心肌梗死,用来软化心脏硬化的血管,或者是休克,或者是肺心病、心衰竭之类的,处于阴虚范畴的。阴虚范畴就是上篇讲的舌红苔少、手心烦热、那个框架之下的,生脉注射液现在就很好用。
平常没有生脉注射液的话用什么?就配生脉散吧,如果是要强心强肺的话,用红参就可以。而且一定要有人参,脉门冬的补性才比较有用处,因为麦门冬本身不够补,你可以说麦门冬是修补胃的络脉绝,但它本身的补性不够,所以临床上要加人参才会有足够的治愈效果。
可能也是因为麦门冬是专门修复络脉的,所以这个汤也就被张仲景的用药规范限制在只有大枣没有生姜的状态。因为我们说大枣助十二经,人的营气是走在经络上、血管里的,也就是这个方子,必须让它走在人的经络上才能够发挥用处,所以用了姜把这个药性推散了,反而没有用了。
为什么麦门冬古时候的人是治脾胃多,而到后代是拿来用在治心肺多呢?又为什么一个治脾胃的药能够治疗心肺呢?古时候的人就把《神农本草经》“胃络脉绝”这四个字跟麦门冬的长相做了一个很天马行空的象征符号上的对比。
麦门冬这个东西,它在分支的时候像是一条细根上面会长出很多新的小球根类的东西,一条主轴上面长出这些小颗小颗的,采药的人在收采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根上的麦门冬的数字很有意思,不是十二棵就是十四棵,有的有十五棵,通常是以十六棵为上限,多于十六棵就很罕见了。
十二或十四或十五,然后以十六个为目标这样发展,这是什么东西?这样的一个形象在人体到底是什么?结果这些本草学家就去看《难经》《内经》,发现《内经》里有讲一个东西叫做络脉。
可能络脉因为《神农本草经》先讲,所以大家开始会说络脉是什么东西?我们正经十二条,奇经八条,一条经跟另外一条经之间会有横向连接的,我们通常说某个穴道的地方就是这个经的络脉,代表这条经有一个分支叫做络。这个络是连到别的经的。
正经十二脉《难经》里面就说,怎么人有十五个络脉呢?正经十二脉,有十二个,然后还有一个阳络,一个阴络,阳络是阳角,阴络是阴角,然后再加上脾之大络,一共十五个;
也有些版本说十六个,正经十二个络脉,再加上任脉的屏翳跟督脉的长强,十四个了,第十五个是脾的大络大包,第十六个是胃之大络虚里。
麦门冬的药效就是特别会向虚里进攻,
虚里是个什么东西?胃脉有一个分支虚里,古时候的陈述说虚里是连接到人的左边的乳房下面,然后说“其动应衣”,就是它有一个跳动,让你衣服能够看到那个振动,那是什么?当然是人的心跳,也就是它的那个连接点,是我们人体的肉体的心脏的下端的跳动的那个地方。
从这里回头想一想,我们之前说治癌症中草药,一直讲到固护胃气。我们中国人治病好奇怪啊!要顾到脾胃之气,脾胃脉不可以绝,胃气一绝这个人随时都会死。为什么一个人胃气一绝随时都会死?就是因为中国人的身体哲学观是,人的心脏能够跳是因为有一个叫做虚里的东西,把这个胃气吃到食物的能量输到这个心脏,让我们肉体的心脏能够跳,就是肉体的心脏的跳动,是虚里在供应它活的。
如果你的虚里没有了,心脏就会梗塞就不能跳了,所以这是一个中医的身体观。人的经络如果是属营,分布出来的气就属卫,相对之下经络还是比较属阴的,当一个人胃阴虚到很惨烈的状态,虚劳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他的经络就不能够输布了,那个虚里的通路就会断掉。
当一个人阴虚到虚里的通路断掉的时候,你的肺就有可能变成麦门冬汤证,你的心脏就可能会突然之间梗塞。所以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为什么古方里面麦门冬是治脾胃的药,后来发现它可以治疗心脏病或者所谓的肺心病,就是虚里能够把胃脉的阴气输布到胸部的区块。
当人胃阴不足的时候会有什么症状?清朝叶天士提出一个胃阴不足的典型症状,就是你会很饿,因为胃阴虚,胃里面有虚火,胃有火的时候人就会饿,可是因为胃阴虚,所以消化能力也就变干干的,消化不动,所以你会饿,可是你吃饭又吃不香,有吃不下去那种感觉,这是胃阴虚的标准的症状之一,这样的时候,就吃麦门冬之类的药来滋胃阴。
那胃阴虚如果蔓延的比较严重了,因为古时候的人可能肉类摄取不是很够,所以古时候的人比现代的人容易阴虚,现代人是阳虚比较多,营养够了,烦恼却多了,所以灵魂那边的损耗比较大,所以是阳虚。
胃阴伤的时候,知饥不能食是用麦门冬在处理,当然这个跟几个《伤寒论》常见的汤证不要搞混,怎么讲呢?
《伤寒论》里面有一个厥阴病,阴阳离绝的乌梅丸证跟这个会有点像。乌梅丸证是,你会饿想吃饭,可你那个饭端到口边的时候,会忽然之间好像胃跟胸口有一阵不爽快的感觉,就是要吃饭的那个当下,有一股不爽快的感觉,那个是乌梅丸证,吃了乌梅丸很快就会好。
但这个胃阴虚的麦门冬证适应症是,你不会说端饭到嘴边有一阵难过的感觉,是吃下去后才觉得,哎呀好难消化,是这样的差别。
胃阴虚还有另外一个发展的倾向是什么?就是有时候会呕吐,当胃阴虚到一个程度,这个人可能会有呕吐的情况,现在麦门冬汤在临床上面又被拿来治疗胃阴虚了,为什么?因为《伤寒论》的条文很好拿来硬凑!就是这个人一吃就吐——大逆上气,一吃喉咙就受不了就恶心就呕吐了——咽喉不利啊,一样对着条文开啊。
所以胃阴虚这种舌苔薄,有潮热、烦热或者有口臭,这样吃了就吐,那是用麦门冬汤治疗的,所以《伤寒杂病论》的条文是可以这样乱套的,可乱套也有效怎么办?
不过讲到这个呕吐,同学稍微要分一下,《伤寒杂病论》里面,太阳篇、少阳篇、阳明篇感冒的呕吐都会学到,这姑且不论。
先说说杂病好了。杂病的呕吐,如果有人吃了饭就吐,通常最高的几率是,这个人是吴茱萸汤证,为什么最高几率是这样?因为我们现在是一个爱吃凉的国家,胃太寒了,所以吃饭就吐,这是吴茱萸汤证。
可张仲景的条文里面有一个很有趣,说食谷就是吃饭,吃了饭就要吐说是吴茱萸汤证,可吃了吴茱萸汤反而更吐,那是什么汤证?小半夏汤,生姜跟半夏两味药,当然小半夏汤一定要用生半夏才会比较有效。
这时候你可能会说张仲景怎么医术这么不行?你就不能一开始跟我们分清楚什么吴茱萸汤证,什么是小半夏汤证吗?可是我在临床上真的遇到了,自己得了这个病自己吃,发现还真的分不出来,在脉证上面分不太出来,你要吃下了吴茱萸汤而更吐的时候,你就领会到,啊!这是小半夏汤证。
因为你的感觉都是吃了东西就要呕,可吴茱萸汤它的阴实之邪是在胃的下面,因为吴茱萸汤是一个能够把阴实往下面打掉的热药;而小半夏汤的那个痰饮是弥漫在胃的上面。也就是吴茱萸汤是胃的下面,有个阴邪顶住让你吃饭就要吐,小半夏汤证是胃的上面有一层痰饮之邪盖住,变成吃饭就被挤出来。
所以同样是胃感觉到阴邪的压力,但在身体的那个感觉上是很模糊的,所以就吃了A发现错了,再吃B。
吴茱萸汤跟小半夏汤搞混了那是情有可原,连张仲景都搞混,而且还教我们用搞混的方法来医。可如果吴茱萸汤、小半夏汤跟麦门冬的汤证搞混了那就太过分了,因为一个是阴实的寒证,一个阴虚的热证,整个人的感觉跟调性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至少我们麦门冬汤的这种阴虚的呕吐,不要跟小半夏汤或者吴茱萸汤搞错,我们先知道到这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