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谓伤寒?
答:伤寒的概念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化。《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什么是热病?“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以上均见《素问·热论篇》。这两句话,不是循环定义。换成不易误解的现代语言,上述概念的定义即是:“热病是人体受寒发生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热病是病名,寒是病因,热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明确。中医最早关于热病的概念是狭义热病概念,即认为伤寒后只见发热或热证,不见发热恶寒的寒证或热证,更不见无发热的寒证。后来将因为果,伤寒变成病名,而且居于热病之上。这应该是仲景关于伤寒的概念。若用现代语言定义仲景所谓伤寒,应该是:伤寒是人体受寒发生的,以寒热为主要症状,既有热证又有寒证的疾病。
问:那么,伤寒的病因就是寒么?
答:仲景之后,伤寒概念被进一步扩大,伤寒的病因不再限于寒。
《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个广义伤寒概念,受《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以及“风论篇”、“疟论篇”的影响。但《内经》无湿温之说。《难经》提出这一概念应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一句中来。这一广义伤寒概念,在认识热病方面有进步意义。因为湿、暑致病同样可发热,而且常比伤于寒即病者还要严重。但对伤寒概念的精确不利。
伤寒的病因到底是什么?《难经》中比较明确的是风、寒、湿三因。但是,热病、温病的病因却未说清楚,而且其中没有暑病。后来,《伤寒例》重提《内经》伏邪说。称冬伤于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然而暑病后来又发生歧义。中医对暑病的认识始终不清楚,至少从未明确西医关于中暑的概念。温病在仲景那里是否属于伤寒,不很明确。《伤寒例》的说法,是一种理论解释,但它肯定温病属于伤寒。
自两晋至两宋初,广义伤寒的外延继续扩大。《肘后方》把时行、温疫也归入伤寒。《诸病源候论》将伤寒与时气、热病、温病并列,热病的病因与温病重复。其间的总趋势是广义伤寒外延渐广,而狭义热病已不可分出。《千金》、《外台》,均略同此说。
宋人朱肱著《活人书》,将伤寒之外延扩大至十六种病,即:伤寒、伤风、伤寒见风、伤风见寒、风湿、中湿、风温、湿温、温*、中暍、热病、温病、痉病、温疟、晚发、疫疠。
金元时代,河间学派以六气分外感病为六类或六门,说六气皆从火化,不承认伤寒有阴寒之证,无论狭义或广义伤寒均以火热概之。简言之,外感均属热证,伤寒自然是热病。故伤寒、热病混称由来已久。
明清时代,温病学说形成,除中风、伤寒外,原广义伤寒中的其它病种均归入温病。于是,外感热病分两类,伤寒与温病相对,温病概念明确,伤寒反而比较模糊。
近数十年来,论温病强调其传染性,温病一变而成为有传染性的外感病,无传染性者便是伤寒,因而伤寒的概念实际上又发生变化。
问:伤寒的概念如此难以把握,可否中西医结合地简化这个问题呢?
答:很容易。中医所谓伤寒(和后来盛行的温病),就是西医说的“感染性疾病”。但是,古人不可能认识致病微生物。所以,中医关于外感病的病因就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使人病,不是机会均等的。其中以寒致病的最多,于是早期的伤寒又成为外感病的总称。《伤寒论》最初就是通论风寒暑湿的。
问:风寒暑湿燥火都是气候或物理因素,它们都是病因吗?
答:旧作《伤寒论新解》说:“读者久已习惯外感六淫说,其实,六淫中不仅风是多余的,暑与火也应合并为热(或者火归于暑)。所谓风、寒、暑、湿、燥、火,实际只是寒暑(热)燥湿四因,即温度和湿度异常变化。中医论外因,不考虑微生物,环境气候影响于人体者只有温度和湿度。温度异常即寒和暑,湿度异常即燥和湿。《伤寒论》主要讨论温度异常、特别是温度突然下降——寒对人体的损害。
风几乎与寒并列,有深远的历史认识根源。气候因素中,除阴晴雨雪外,最便于耳目和体表感知的便是风,而且比阴晴雨雪还要常见,因而,风曾被视为最重要的病因。从当代高度认识风使人得病,不过是因其使空气流动而使人感到凉爽或寒冷(对湿度亦有影响)。即实际上还是寒——环境导致全身或局部温度突然降低,引起机能紊乱。
古人很难说清这一点。仲景大约已经认识到风不宜与寒并列,但不很彻底。寒热燥湿过度或突变,均能使人得病,其中因寒得病者最多。仲景书名《伤寒论》,用意很清楚。”(马堪温,赵洪钧.伤寒论新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对此有更详细的说明,必要时请参看。
问:伤寒有六经之说,六经是什么意思呢?
答:旧作《伤寒论新解》说过:“六经是什么本来可以一言而决――它是由一阴一阳推出的哲学定理。生命现象都可分三阴三阳。六经并非人体特有。人体之构造和生理病理过程自可分六经,若分十二经便非六经。仲景只讲六经,不讲十二经。六经之经非经脉之经。若按爱因斯坦的说法,六经是一种人体的理论模型。”
问:如何把人体分六经呢?
答:就是按照六经病纲领涉及的部位划分。即头颈四肢躯壳、膈上为太阳;消化道内为阳明;腹部消化道外为太阴;膈之内下为厥阴,膈之外上为少阳;血脉为少阴。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太阳病头项强痛,太阴病腹痛下利,厥阴病厥而气上攻心;少阴病脉微细;少阳病胸胁胀满或两肋疼痛。
问:辨清六经病,即可施治吗?
答:不是。伤寒辨证施治,主要根据表里虚实寒热。比如,表寒虚用桂枝汤,表寒实用麻*汤。里热燥实用大承气汤;表里寒热虚实夹杂用柴胡汤;里寒且大虚用四逆汤;膈上郁热用栀子豉汤;表里大热用白虎汤等。
问:《伤寒论》或张仲景就说得如此明白吗?
答:还没有如此明白,但主要的意思是有的。后人重视且不断阐发《伤寒论》,就是阐发仲景如何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问:请就重要伤寒方证,略述尊见好吗?
答:主要如下:
1、桂枝汤证是寒邪在表而正气不足,一般称之为“表虚”。所谓表虚指病邪在表而(全身)正夺的意思,不是说只有表的正气不足。桂枝汤的功用就是温阳补气。温阳就是去寒,补气针对正夺。旧作《伤寒论新解》有“桂枝汤新解”,说它的功用是补中益气。
2、麻*汤证是寒邪在表但无正夺,一般称之为“表实”。所谓表实指病邪在表而(全身)正气充实之意,不是说这时表的正气充实。关于麻*汤治表实的详细机理,请参看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七讲所附“中药药理学应说清中医特色”一文。
3、葛根汤证是寒邪在表正夺不明显且项背强几几。葛根汤的功用就是针对麻*汤证合并项背强几几。旧说谓此证为二阳合病且偏于热,亦可取。
4、柴胡汤证是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兼病。小柴胡证重在里虚,大柴胡证重在里实。小柴胡汤的功用是温清兼施并扶助正气;大柴胡汤的功用是清热并除里实。详细拙见请参看旧作《伤寒论新解》。
5、栀子豉汤证是隔上郁热,故栀子豉汤的功用就是清隔上热。
6、泻心汤证是心下有热,故泻心汤的功用就是除心下热。
7、大承气汤证是里热且有燥屎,大承气汤的功用是清里热、下燥屎,不烦详细说明。
8、白虎汤证是表里俱大热,故白虎汤的功用就是清表里大热。
9、五苓散证是表未全解或有里热且失津,故五苓散的功用就是帮助水液输布并略有补益作用。关于五苓散以及五苓散证的详细拙见,请参看旧作《伤寒论新解》中的“五苓散新解”。
10、四逆汤证是里大寒且虚,故四逆汤的功用就是大温里且补虚。
11、理中丸(汤)证乃脏有寒,故理中丸的功用就是温里。
——《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