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警惕百日咳再现,规范诊治刻不容缓
TUhjnbcbe - 2020/12/30 16:1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百日咳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每隔3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主要是婴幼儿感染,病死率非常高。幸运的是,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百日咳的患病率已明显下降。

近年来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有增多趋势。一组经细菌培养证实的成人百日咳,平均年龄为35岁,有典型症状与痉咳后呕吐,但也可仅有数周干咳,罕有并发症。多数患者仍可坚持工作,本人虽无多大痛苦,但可作为传染源,尤其威胁小儿,应予重视。

百日咳的临床表现

百日咳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为2-21天,平均为7-10天,大多数患儿都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

1.卡他期

指的从发病至阵发性痉咳的出现。在这个阶段,患儿会出现咳嗽、喷嚏、流泪和乏力等症状,看着非常像感冒发烧,持续7-10天。

不同于普通感冒的是,百日咳的咳嗽声开始为单声干咳,之后咳嗽加剧。

2.痉咳期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百日咳将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阵咳发作时连续10余声至20-30声,继而有深长的吸气。吸气时由于声带仍处于紧张状态,空气通过狭窄的声带而发出鸡鸣样吸气声,咳后有时吐出黏稠痰液,夜晚咳嗽比白天剧烈。

重症患儿多发生在4月以下没有打百日咳疫苗的幼儿,咳时出现面色发紫、呼吸暂停,有时会出现抽搐。此期可持续2-6周。

3.恢复期

这个时期百日咳即将痊愈,因此阵发性痉咳次数减少直至消失,如果没有其他的并发症,2-3周即可好转。

关于百日咳的传染性

1.传染源

由呼吸道飞沫传播,咳嗽、说话、打喷嚏时分泌物散布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通过吸入传染。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一家常有多人咳嗽。

2.什么人群容易感染百日咳

5岁以下的儿童最容易感染百日咳,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抵抗力较差。另外,由于母传抗体对百日咳没有保护作用,所以6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病率较高。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幼儿,患百日咳,易发展为重症。

3.接种百日咳疫苗后还会感染吗

百日咳疫苗大大降低了该病的感染率,且降低了重症病例发生率,但却不能保证孩子获得终生免疫,百日咳抗体的保护作用随年龄增长会逐步下降。

4.得过百日咳后,可以终生免疫吗?

很可惜,虽然得过百日咳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但也不能获得终生免疫。

5.百日咳的并发症

百日咳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肺动脉高压、心衰、心跳骤停、百日咳脑病,这也是为什么严重的百日咳甚至致死的原因。1岁以下婴儿多见,尤其是3月龄以下幼儿。

百日咳的危害

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百日咳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每隔3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主要是婴幼儿感染,病死率非常高。幸运的是,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百日咳的患病率已明显下降。

但是近年来,百日咳患病率又开始不断增长。

事实上,百日咳仅靠接种疫苗并不能完全阻断病原在群体中的传播。

从流行病学上讲,百日咳是应该有它的流行规律的。但我们上报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百日咳在我国的真实患病率,而且是完全低估了我国的百日咳流行情况。

从上表数据我们看到近80%的送检病例为婴儿,近80%的阳性病例为婴儿。

百日咳的药物治疗

//抗菌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40~50mg/kg/d,q6h,用14天或7~10天。

●阿奇霉素:第1天10mg/kg,第2~5天,5mg/kg,或10mg/kg*5天。

●克拉霉素:每天15~20mg/kg,分两次,用7天。

当前仍没有百日咳杆菌抗生素敏感试验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的统一标准。

红霉素:文献报道纸片扩散法所得抑菌环直径≥42mm可视为红霉素敏感。是否耐药菌也需要实验室检测的辅助!

可选择:TMP/SMX,8mg/kg/d,分两次,用10天。

“百日咳”的治疗新药大蒜素软胶囊

百日咳一般由百日咳鲍特杆菌(简称百日咳杆菌)感染所引起,百日咳鲍特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可产生一些致病物质,包括百日咳*素、气管细胞*素、腺苷酸环化酶*素、不耐热*素以及内*素等,现代医学在治疗百日咳时,越来越重视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大蒜素软胶囊是新一代“广谱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深部细菌、真菌感染作用,其主要主要成分大蒜素(三硫二丙烯)是一种有机硫化合物,现代医学研究也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其抗菌、消炎、治疗咳嗽等方面显著效果,而且杀灭的病菌有“广谱”的特点,可针对多种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百日咳杆菌、伤寒以及副伤寒杆菌等,用药无任何副作用,也非常适合联合用药,是治疗百日咳用药的新选择。

说明:部分图片、文字源自网络平台。一切为了公众的健康,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惕百日咳再现,规范诊治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