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神农派三书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
TUhjnbcbe - 2021/6/12 20:01:00

神农派三书

《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

概要:岐*非中医之肇始。《伤寒杂病论》源出《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汤液经法》宗由《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一脉相承,为神农派。

1、岐*非中医之肇始,张仲景乃神农学派传人

主流观点一直认为《内经》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书,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的,中医只有岐*一派。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尸子》卷下:“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神农氏时期社会进入到以农业为主的史前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历史性标志。轩辕*帝统一华夏后,进入到有纪元的文明时代。《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俱言神农“兴于熊耳、龙门山”,这与泥河湾考古发现的情况极为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年前到年前,它包括了炎帝时代和*帝时代,那么,炎*时代大概是从年前开始到年前结束,前后延续了大约年。”可见神农是早于*帝的。

民国杨绍伊依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载医经、经方等医书分类,明确指出先秦两汉医学领域与儒、道争鸣一样,也存在理论各自独立、治疗各具特色的农尹(又称汤液家)与岐*(又称岐*家)学术流派。“汤液家以六经统百病,岐*家以五脏六腑统百病。”东汉张仲景“严守《汤液经》家法”。谢观、任应秋认为中国医学最古的派别有三:一为*帝针灸,二为神农本草,三为素女脉诀。三派传承分别为,华元化(华佗)为*帝针灸一派,张仲景为神农本草一派,秦越人(扁鹊)为素女脉诀一派。刘渡舟先生: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一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2、《伤寒杂病论》、《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宋·林亿《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皇普谧明确提出了《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的传承关系,宋代林亿宗其说。张仲景生约公元~年,卒约公元~年,皇甫谧生卒为公元~年,两者生平年代几乎完美衔接,大胆推测,皇普氏出生之际,张氏有可能还在世,皇甫氏生平极可能见到《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这两本书,通过对比阅读,以此得出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之后,继而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的结论,即“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据此,《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二书又宗于《神农本草经》。

3、从《伤寒杂病论序》推论其源于《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序》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经现代钱超尘、杨绍伊、李茂如、冯世纶等考证“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王叔和加入。

多数学者认为王叔和大约生于东汉建安六年,卒于西晋太康元年,即~年,张仲景生约公元~年,卒约公元~年,二人年代交集。史载王叔和与张仲景弟子卫汛有一段特别的交往。王叔和14岁是否从师仲景不得而知,但皇甫谧也有记载王叔和似乎亲自见过张仲景,《针灸甲乙经·自序》中说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叔和与士安同时,晋初已老,疑其得亲见仲景也。”其后,唐代甘伯宗《名医传》、宋代高保衡等《校正金匾玉函经疏》、明代徐榕《金匾要略方论序》、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代喻嘉言《伤寒尚论篇》、清代柯琴《伤寒论注》、清代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等历代典籍中尽管各自表述不同,但均有王叔和撰次《伤寒论》的记载。

对于23字为王叔和编撰加入的理由,可以详见诸家考证。以杨绍伊考据颇具代表性。由此可见,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主要参考著作非《素问》、《九卷》等。正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所言“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

对于“论广”,民国时期杨绍伊有较详论述:“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伊)圣创作之《汤液经》。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乃就《汤液经》而论广之者。《汤液经》初无十数卷,仲景广之为十数卷,故云‘论广汤液’为十数卷,非全十数卷尽出其手也。”现代钱超尘、马继兴、杨绍伊、胡希恕对此多有论述。张仲景《伤寒论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仲景所“求”“采”者当主要为《汤液经法》。

4、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推论《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首见于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未提及著作者,推断它的成书年限至少不晚于西汉末年,流传在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此后的史志目录均未予记载,医学典籍也少有言及。

敦煌医学卷子残本《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为梁代陶弘景(公元~年)弟子辑录陶氏方药著作。是书载:“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轨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可见该书中方剂源自《汤液经法》。

《辅行决》尚载“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辅行诀》与《伤寒论》两者所录方剂相比,存在着方名主治大同者,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同源性。如《辅行诀》小白虎汤、小玄武汤和大青龙汤即《伤寒论》白虎汤、真武汤和小青龙汤;方名已改尚在叙文中留有旧名者,如《辅行诀》小阳旦汤与《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同而名异者,如《辅行诀》小补心汤、大补心汤、小泻脾汤、小补脾汤、建中补脾汤、小青龙汤和小朱鸟汤分别为《伤寒论》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通脉四逆汤、理中丸、小建中汤、麻*汤和*连阿胶汤。清代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中曰:“汉艺文志云:汤液经出于商伊尹,皇甫谧谓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可知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除崔氏八味肾气丸、侯氏黑散外,皆伊尹之遗方也。”可以认为,张仲景方中除了崔氏八味丸及侯氏黑散2首外,其他的方皆出于《汤液经法》。

关于《辅行诀》真伪问题确有争议,此处搁置。但《辅行诀》与《伤寒论》均是取材于《汤液经法》的后世传本几成定论,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均收录《辅行诀》,均可佐证《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的。

5、《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原本亡佚,现行本为辑历代本草而成。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1世纪),另一说是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无论是东汉初年,还是东汉末年,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都比较接近。

有学者考证《伤寒论》用药94味,其中76味主要药物皆载于《本经》,而其药物功效也多与《本经》相吻合。高学敏先生也认为,不论从临床用药、配伍法度,还是从药物制剂上看,《神农本草经》对《伤寒杂病论》都有巨大影响。以半夏为例,仲景方的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半夏厚朴汤都是以半夏为主药的,以咽喉为主治目标的。《本经》谓半夏主治“喉咽肿痛”。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肠鸣”,《本经》云半夏主治“心下坚,下气”、“肠鸣”。小半夏加茯苓汤所主有“眩悸”,《本经》云半夏主“头眩”,茯苓主“恐悸”。小青龙汤用半夏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本经》说半夏主“咳逆”、“胸张”。

《本经》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科学的起源。《伤寒论》中所用药物大多数本于《本经》,张仲景系《本经》一派,发展为复方证,其组方用药深受《本经》的影响。仲景在具体运用上又多有创新和发挥,剔除了《本经》中的神学迷信的成分,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

小结:关于《本经》、《汤液》、《伤寒》三者的关系,唐容川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表述完备,言“神农本草经明药性也,未尝有配合之方。灵枢、素问明造化阴阳之理,原其得病之由,除鸡矢醴、半夏秫米汤等方外无方。难经八十一章,阐明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亦无方。至汉张仲景得商伊圣汤液经,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专取伊圣之方,而立三百九十七法,法以方而行,方以法而定,开千百年之法眼,不可专谓为方。”张仲景先生之《伤寒》源出伊尹先生《汤液》、伊尹先生之《汤液》则依《本经》而成。

声明:

参考钱超尘、杨绍伊等各家著述,未注出处,请网友务必自行考证!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农派三书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