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写适合初学者的读书推荐,在文末附带历代优秀医书点评,写道这两本书时浪费了一些时间,所幸正合主题,见下:
郭雍《伤寒补亡论》:
《伤寒》一书传世之后的较早评注,郭氏竟已明了《伤寒》的局限,朴实的贡献了精彩的注释。其后的四大家及张元素全部都精研《伤寒》。尤其刘河间,其书《原病式》称《伤寒》对于春夏秋之伤寒效果较差,有治愈的也不过偶然命中,也因此诞生了“寒凉派”。其实这是因为《伤寒论》本就只为冬月正伤寒而做,治愈春夏秋之伤寒或者内伤似乎外感则并非对证,这也是九味道羌活汤、败*散等方子为历代所重的原因。但是聪明人毕竟少数,王海藏感叹庸医以桂枝汤、麻*汤施于非冬月之伤寒,于是创立神术散,自言可以替代之。喻嘉言评论此方为:“此正海藏得意之方,盖不欲无识者轻以麻*、桂枝之热伤人也,昌明仲景,不得不表扬海藏之功”,喻嘉言颇自负之人,遇此方竟能直言,值得钦佩。金元名医辈出,刘河间创防风通圣散,张元素创九味羌活汤,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王海藏创神术散,都是因为他们看到《伤寒》之不足,而补经典之未备。其实看不《伤寒》不足的远非金元大家,但凡名医无一不如此,如最早的”经方大家“许叔微,又何必刊行《普济本事方》?紧随其后的另一位金元大家王履,直接点出了《伤寒论》的不足所在,可谓一针见血。
王履《医经溯洄集》:
这本书极其重要,不过读起来稍微难些。之前讲王履首个点破《伤寒》的短处,现在此详论,以下内容均为原书原文翻译。一伤寒本意全用来治疗伤寒,还只是狭义伤寒。二:《伤寒》一书只为冬月即病之伤寒而作,至于冬伤春病,则为病温,以及春时伤寒,俱非仲景本意。三:今人(元朝)以《伤寒》中方剂治疗温、暑,不过是借用,不是仲景的本意,后人(元朝之前)觉得仲景书可统治寒、温、暑(何况内伤),这是导致那么多治温方药不敢为人使用的根本原因。四:议论《原病式》原话:“夏月用麻*、桂枝之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或斑出矣”,以上虽是刘河间原话,实则出自庞安时,之后朱肱然之,刘河间又然之,可见夏月不得用原方是大家的共识,但这三位并不知仲景本意,以败*散施于冬月则伤寒多不能解,以麻*汤施于夏月则必有意外丛生,是以夏月有夏月之治法,不得以《伤寒论》按图索骥。五:夏月不能用桂枝麻*,即使使用也要加用寒凉是名医的共识,如果夏月使用后病人痊愈,也只是偶然命中万一,不得以为为常道而守之。六:今人(元代)以败*散、参苏饮、通解散、百解散统治春夏秋冬,虽然不是正道,却强于只知麻*、桂枝的孟浪之辈。七:作为医生应当知道自己治愈的疾病是偶然还是必然,能够明确这点,就一定能学到高峰,如果把偶然当作必然,一辈子不能醒悟,是患者的不幸。
最后提醒,王履的精彩处极多,人又极其清醒,温病学的奠基人是张仲景,但真正奠基的,却是王安道,后学再拜。
我读书发现,中医有太多寂寂无名辈反而高明,名高当代辈反而无能。避免错拜无术之师的关键在于,不在中医界玩粉丝圈那一套,不搞个人崇拜,心平气和的多读书,则庶几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