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瘀”与蓄水、蓄血关系
《伤寒论》中“抵当汤”证,病机为外邪入里,久之瘀阻下焦。为何发病在下焦?因为外邪进入体内后随经而传,可以停留在全身任何部位,哪里薄弱就在此处发作。为何会出现瘀?瘀是一种病理状态,是气血津液循环变慢的现象,是蓄水、蓄血的共同特征,在疾病初发时,瘀阻症状较轻,患者会有懊恼、郁烦、腹满等蓄水症状。若未及时治愈,瘀而化热,发展为蓄血阶段,表现为躁狂精神症状。前文提到的痰饮,亦是“蓄水”后的病理产物,痰饮阻滞经脉气机,影响到血分,出现蓄血症状,瘀的状态贯穿始终,由轻加重。瘀水、痰饮、瘀血,最初影响到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久之经过循环系统可出现全身症状。
仲景用“抵当汤”治疗本条文所述瘀热状态,原理是什么?针对热邪病因和相关体质,选用药物有桃仁、大*、水蛭、虻虫,组合起来为“苦寒、化瘀”性味效果,苦寒能泻下除热、凉血(消炎),化瘀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相关免疫过程,促进人体脏腑、经络系统活血化瘀。其他化瘀中药(蝎子、蜈蚣、水蛭等)都有类似化瘀效果,临证时根据症状和疾病部位选用特定药物组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抵当汤”中药物有抗凝、镇痛、消炎、解痉和改善循环作用,能够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黏度。诸药合力将瘀热排出,症状消除;另外,寒邪也可形成瘀的状态,相同的症状,其病因可以是风、寒、燥、火等不同病因,治疗时方法不同,须辨证论治。
王伟涛,陈正光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