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伤寒杂病论古代人和现代人的区别
TUhjnbcbe - 2022/11/1 23:29:00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这里的“八九日”,如果照伤寒论的一般注解就是感冒之后八九天,但其实不是。不要管是不是真正的日数,就只是有一段时日了。伤寒论是在六经传遍的架构上建立起来的书,所以八九日就是提醒我们,病人到这个时候,是可能传到少阳,或者传到阳明了。当然这是古时候的汉朝人。现代人的话,估计早就传到三阴经去了。

古时候的人阴虚,可能是走路多,所以阴虚一些,阳旺一些,而现在的人,大部分是阳虚而阴实。曾经有一个同学跟我讲说,现在真是一个阳虚而阴实的年代,人看人,都会先看长得漂不漂亮,帅不帅,不会先看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好人是灵*上的品质,漂不漂亮是肉体上的品质。现在人都是直接看阴的东西,不看阳的东西。看一个人先看,他有没有钱。不会想到他有没有能力让我幸福,这就是一个阳虚而阴实的现象,感知力都归在有形的东西上。无形的东西我们都不能感觉它的价值存在,好像还蛮有道理的,包括我看电视也是看谁长得比较好看。

八九日是在标示,这个时候有可能已经传到阳明了,也有可能传到少阳去了。他说如疟状,疟疾的特征是发热一阵又发冷一阵,往来的寒热。读过整本的伤寒论就会晓得,烧一阵又不烧,发烧一阵又不烧一阵的往来寒热是少阳病的特征,可是在这篇却是在讲太阳病,热多寒少其实也有一点指标意义。

如果太阳病还没有解,多半他都会有一点怕风怕冷,因为邪在表。可是它说热多寒少,表示这个人不是真正的得疟疾,真正得疟疾的人是,大热了之后会大寒,疟疾人,出汗大热之后,就要裹棉被在一边颤抖,所以真正的疟疾不叫热多寒少,它是热多寒也多。所以热多寒少它是在标示,这个人的寒大概就是一直维持在伤风感冒的恶风恶寒这种感觉,没有什么变动,但是他本身自己会感觉到烧一烧又不烧,烧一烧又不烧,也就是这个人不是真的发冷,只是一阵一阵的发烧,不是真正的疟疾。

接下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张仲景很喜欢拿呕吐这个事情来标示少阳证。其实现在如果得了少阳病,也不一定会呕,因为少阳病可以有很多种症状。可是张仲景就是习惯性的会拿呕这件事来标示少阳,所以其人不呕这一条是告诉我们说,这个人虽然一阵一阵发热,很像是少阳柴胡汤剂范围的症状,可是他没有少阳证的指标,不呕就是一个提示值。

少阳病的特征还有脉弦,脉是弦的,勒成一条像绳子一样,还有嘴巴苦,头晕目眩,很多少阳病的症状群。所以如果看他没有呕,还不确定他是不是少阳,那再把把脉,看有没有脉弦,嘴巴苦不苦,头昏不昏,这些都可以问,把少阳经一条全部都问完了,总可以确认的。这地方只是用不呕来提示,可我们还是要仔细的确定他到底有没有少阳区块的病,不然往来寒热确实是柴胡汤证其中之一,所以要先把少阳的可能性排除掉。

第二个是“清便欲自可”,把不要的东西排掉,叫做清,上大号就叫做清,清是一个动词,所以身体很虚寒的拉肚子,有完整的吃进去的东西的形状,书中叫它下利清谷,清谷不是说拉出的是谷子,而是在拉这个谷,血便书中说是清血,所以清是动词。

还有一个“欲”字。后面这个“欲”,是古时候的韵部,是通“续”字的。欲,续是古时候常用的假借字,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拉大便。自可的意思就是,身体可以自行把这个事情处理得还可以,叫自可。就是他的身体还能够帮助他自己拉出来大便,而且是一直持续的,维持大便正常,不太软不太硬状态。这是在表示这个人也没有阳明的症状。

阳明病发高烧,身体会越来越干,是承气汤证,特征是人便秘,大便就干在里面了。所以用清便欲自可,大便还能够一直正常来标示,这个人的发热,不是从阳明区块发出来的。

当然阳明病没有进入大肠腑的话,还在阳明经上的白虎汤证,也不一定会便秘。那就可以再问他一些白虎汤会有的症状,脉很洪大而实,狂出大汗,或者口很渴又烦躁,或者头痛在两个眉毛的地方,这是阳明病指标。

张仲景要说的是,在这一阵一阵发烧的状况之下,要先排除所有少阳的可能,再排除所有阳明的可能。因为阳明也是会一阵一阵发烧的。但它是潮热,就是快到*昏的时候烧得特别厉害,这是阳明的一个特色。

“一日二三度发”,一天会烧两三次。

如果临床辨别的话,一天里会往来寒热两三次,就已经标示这个往来寒热不是少阳了。因为少阳柴胡汤的往来寒热,往往没有那么多次,但不是一个绝对,只是几率很小。比较容易遇到的是,早上起来,觉得好像感冒已经好了,可以去上班了。然后到公司又觉得烧起来了,赶快请假回到家躺一躺,躺了之后又觉得退烧了,好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继续上班,然后又到公司开始烧起来。这种是少阳柴胡汤症。它比较多的状况是这样以日为周期的往来寒热。但并不意味少阳病没有一日两三次发热的,还是有。所以,“一日二三度发”,不能绝对证明它不是少阳的指标。

大前提是往来寒热、热多寒少,不呕吐又没有便秘,一天发两三次。这个大前提讲底下就给你几个可能性。首先第一个可能性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是可能性之一,每天发两三次烧,可是脉微而缓。微而缓相反的是紧脉,有力而紧。如果脉不是有力而紧的,这个人一天还能发两三次烧,张仲景给你一个答案说,那是他快好了。

脉象其实标示着体内的元气往哪边跑。元气都到表面来脉就浮,都逼在表面就是脉浮紧。如果元气都没到表面,脉是松松地,软软的。这就意味着,身体里面抵抗力的核心,已经打完收工了。好像是一场战争,已经战到对方是必败的状态了。将官级的连长、排长、都回去开庆功宴了,就留些二等兵在收拾残局一样。抵抗力用发烧来消灭这些残余的能量,人的脉就微缓了。这样就不用医。两三烧很快就会烧完,进入痊愈的状态。所以第一个可能性就是,这样的一天发两三烧,脉不浮,松松地,软软的,那就没事了。

第二个可能性,“脉微而恶寒”,如果一天发两三烧,脉把起来若有若无的,这样的话,他说这是阴阳都虚了。阴阳两虚的烧,是不可以再给他发汗,或者吐,或者下。

当一天发两三烧,然后又怕冷,脉又很微弱,这样的人,不是用发汗药来解决的,不是桂枝汤也不是麻*汤。先保留这个开放的可能性。逻辑就先开在这里,等待我们日后再与他的答案相遇。

再看第三个可能性。“面色反有热色者”,就是这个人的脸看起来有一点红红的。气血好像都逼到表面来了。皮肤表面血管、有一点微充血的那种红。他说这样就代表病还没有解透。

同学一定要知道,这一条一开始是染病已经八九天了,一定会有的状况是,跟他不病的时候相比,很可能邪气也变得比较弱,元气也变得比较弱。变成一个比较不方便用药的状态。用了麻*汤,人一发就虚脱了,身体也已经没有那么多元气让他发了。汗孔不够开,病邪又贴在皮肤表面出不去。用桂枝汤打不动,麻*汤又会把人虚死。所以这个时候他让人考虑是不是要用桂枝麻*各半汤。

这个地方讲到一个重要的辨证点。他说因为不能得小汗出(这几条称之为小发汗三法)小汗的意思是,他已经不需要发大汗了,病邪没有这么多了。

“身必痒”。好像起风疹块,起疹子的那种痒,过敏的那种痒。中国人认为人体抗*,很大的部分是把*气逼到表面。比如说,鱼虾蟹食物过敏,疹子就出在皮肤表面。像之前讲到用葛花来解酒,也是把酒气从皮肤表面逼散。就是当这个*性不是很重,不需要动用肝脏解*功能的时候,身体就会把它逼到表面来,如果元气还够力量,就会把*性逼到皮肤表面散掉。邪气也是一样。

所以桂麻各半汤,经方就拿来用在皮肤过敏上面。这是我们相信人的身体有这个路径。所以一个老人家如果他老年斑比较多的话,会比较长寿。因为从医学角度认为,他的身体有能力把一些有*的东西逼到表面来。一个老年斑都没有的反而不一定很安全。

当有身体有风邪,寒邪,然后一天发两三次烧,就意味着这个身体已经很急了。风邪只剩一点点,身体的抵抗力一直给它推到最表面,可就是最表面的这一点点,元气力量不够,就是不能开门把它丢出去。所以脸色看起来有一点红红的,然后身体发痒。只差临门一脚就被轰出去了的状态,是用这样的思辨方法来定出桂麻各半汤的证。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杂病论古代人和现代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