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读伤寒杂病论悟辩证论治
TUhjnbcbe - 2022/11/9 21:36:00

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医要略》两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

《伤寒杂病论》辩证论治体系极为丰富。分别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钢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方剂辨证,妇科病辨证。而六经辨证是最主要的辨证方法之一,其中对太阳病阐述的最多,但也最精辟,"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阴弱,是疾病的病机,是营卫失和表现。同时使用蔷啬,淅淅等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提出了干呕的临床表现,因为正邪斗争于表,无法顾护于里,导致里气相对缺乏,胃失和降的原因,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简意赅,确实令人惊讶。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持点和精华。

无独有偶,前几天,我在隔壁的一个药店,老中医看病的一个患者病例中,诊断发现这个患者,同时有脾虚、肾虚和肝郁,该如何调理好?

老中医经过一番辩证论治的考量,按顺序调理为好:先是调理脾,再调理肝,最后才调理肾。为何要这样一番操作呢?老中医不紧不慢地跟我说了一番道理。第一步调理脾虚,记住不管调理什么病,先看脾是否虚,脾是后天之本,不管你吃的什么东西都需要脾来运化,好的坏的都是要经过脾,所以脾的好坏决定了你吃东西能吸收多少,如果脾虚了,你直接吃调理肝肾的,那么他可能只吸收20%,那剩下的80%,可能就变成了湿气留在体内,这就是很多患者吃了药会出现上火,舌苔发*等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不受补",那脾虚调理也分好多种,寒湿,湿热,脾阳虚,脾阴虚,脾气虚等等,每个症状调理方法,也就不同。

第二步调理肝郁,"肝藏血,主疏泄",在中医眼里如果一个人身体很虚,大部分是因为气血不足,造成气血不足主要是脾虚,肝虚这两个脏腑是主血的脏腑,脾是化生血,而肝是推动血,肝气郁结说明你的推动力不足,这样你的血不能及时地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而肝的藏血是把脾化生的血储藏起来,有以备后续之用意,肝郁气滞会影响脾胃,比如食欲不振,胃痛,便秘等问题,因此调理肝郁应放在第二部来调理,如此一番操作,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步调肾虚,当上面两个调理好了,这时候才是调理肾的时候。肾虚有3种表象,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先要弄清楚患者属于那一种肾虚,然后在调理,而且肾一定要以养为主,补为辅,尔后,开出的方子很有讲究。老中医的一番操作,使我茅塞顿开,真正意义上地理解了辩证论治的实操之精华所在。

张仲景提出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

《伤寒杂病论》中的表里先后治那是中医中药的一大亮点。对于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法治,张仲景提出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假设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对我们临床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求先解表,够用下法,为了防止表邪入里,使病情恶化,滋生变证。但是我们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缓者治其本的原理。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对疾病进行辩证诊断,是中医诊断应有的、特殊的内容,它是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症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然而,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比如,肝阳上亢,湿热下注。另一个需要明确的概念是"症",比如发热、头痛、舌苔*、脉数。

人们常说,好大夫能治百病,一点不假。但不难看出,任何一位大夫,都要遵循辩证论治的原则,在诊断疾病之后,根据疾病确定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是中医中药最基本

辩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将其辨别为中医的不同证,加以灵活诊治,有了辩证论治,中医诊治疾病就能突出一个"活"字,辩证论治要求中医大夫于动态的人,动态的宇宙天气中,把握动态的人,动态的疾病,运用中医天人合一,辩证论治理论,准确地把握人体与天地间的最佳平衡点。巧妙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最终化疾病于无形。

因为中医的灵活性,在疫情抗病*中发挥了积极的疗效。只要正确掌握辩证论治,即使没有明确的病名诊断,也能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所以已知和未知的疾病,只要有症状,均可制订出诊疗方案,及时治疗,这正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之一。

一株小草显奇效,一缕药香传古今。

对我而言,《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的知识点足够多,读一次未必真的能吸收完医圣的理念,而是需要反复读,然后慢慢地静下心来读。这样,你能更深刻地体味到医生的辩证论治的独到见解,才能感悟到药香的味道。

慢慢品,慢慢读,当你越想要从这本书中提取知识,越不能使用快速阅读方法,而是需要一个章节去读,去消化,不断的实践,最终这个知识点才有可能被植入到你的知识系统中。

提升认知,悟出灵感,从慢慢读懂一本书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伤寒杂病论悟辩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