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中医浩瀚的书库里那一本书最耀眼,当然未过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然而伤寒论之深奥之难举世公认,经方大家胡希恕一辈子深研伤寒论,直到晚年有人劝其出书,胡老仍忐忑不定,生怕错误解析伤寒论而误人子弟,以至胡老晚年自己也后悔未能出书留给后人,这一方面当然是胡老的治学严谨,另一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之难。
有一次与几个在职医生一起吃饭,闲聊中得知许多医生原先是学西医的,现在又在学中医,在某地培训云云,我就好奇问道,学不学伤寒论,对方回答倒也爽快,“不学”,从其爽快回答中我品味出至少二点,一是现在中医的学习仍未对伤寒论给与高度的重视,二是伤寒论在回答者的眼里大概不是一本什么了不起的书,其轻描淡写的回答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日本占据全世界中药市场的百分之九十六,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个偏于讲究实际的民族,更把中国的经方发扬光大,其师承基本没有间断过。一百多年前的经方大家大塚敬节在告其弟子时说的,“现在我们向他们学习,一百年后他们会向我们学习”,大概大塚敬节已经看到中医将在中国消亡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基础。也确实,一个忙于搞阶级划分,喜欢假大空的民族,谁还关心中医的死活,所以,讲实效的经方大家陆渊雷,其学说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样的,被日本人誉为中国经方最后一人的胡老,也未得到重视,才有了胡老的讲稿的录音有那么多的音频缺失,每每读到“音频缺失”时,我们可以想象《伤寒论》在那个年代有多么不被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伤寒论》在当代被重视到什么程度,中医复兴就会到相应的什么程度,中医复兴靠什么?靠得肯定不是科学,等能用科学(当然是一部分人认为的科学)证明中医,那么中医离死期不远了。这里不需要证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医其实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是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后人丢弃了《伤寒论》的科学,能证明中医的除了疗效还是疗效,你真以为普通百姓都是科学家吗?就一定要先了解是不是科学才让看病?日本汉方在日本国内的认知度占百分之八十,不见得他们的科学素养比我们低。而深入解读《伤寒论》,《伤寒论》就是这样一部疗效奇特的书。